《中醫詞典》解釋「疣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疣瘡
病名
疣瘡,出自《外科啓玄》卷七,又稱「千日瘡」,為皮膚常見之疾,屬中醫外科範疇。其特徵為肌膚表層突起小贅生物,形狀如粟,或呈現刺狀、簇狀,多發於手、足、頭面等處,質地堅硬,色灰白或淡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疣瘡之成因多與「風熱毒邪」外侵,或「肝虛血燥」、氣血失和有關。風熱搏於肌膚,致使氣血瘀滯,久而結聚成形;或肝血不足,筋脈失養,加以情志鬱結,化熱生風,纏結皮表而成疣贅。《外科正宗》亦提及:「疣屬肝虛血燥,風邪搏於肌膚而生。」
證型辨析
- 風熱蘊膚:疣體初起,色紅或淡紅,表面粗糙,略感瘙癢,多伴口乾舌紅,脈浮數。
- 肝鬱血瘀:疣體堅硬,色暗褐,日久不消,兼見胸脅脹悶,舌質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 氣血虧虛:疣體反覆發作,色淡灰白,常見於體弱或久病者,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法方藥
中醫治療疣瘡,首重辨證施治:
- 風熱蘊膚:宜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方用「桑菊飲」加減,或配合「板藍根」、「金銀花」等清熱解毒之品。
- 肝鬱血瘀:治以疏肝活血、化瘀散結,可選「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佐以「莪朮」、「牡蠣」等軟堅之藥。
- 氣血虧虛:當益氣養血、潤燥散結,方用「八珍湯」加減,或配伍「何首烏」、「雞血藤」以滋養肝血。
外治之法
除內服藥外,中醫亦重外治:
- 以「鴉膽子」搗爛外敷,腐蝕疣體;
- 或以「艾灸」、「火針」直接灼烙患處,使疣體焦枯脫落;
- 另可選用「馬齒莧」、「木賊草」煎湯外洗,以清熱祛風。
古籍論述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載:「疣痣之生,由風邪客於皮膚,血氣凝滯而成。」《外科正宗》更詳述其治法,強調「內調氣血,外祛風毒,標本兼治」之則。
疣瘡雖為小疾,然病機涉及內外,治當審因論治,方能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