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疣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疣子
疣子,又稱「千日瘡」或「疣」,為皮膚表層所生之贅生物,屬中醫外科疾病範疇。首見於明代《瘍科選粹》卷七,其形小如粟,大若豆粒,凸出肌膚,表面粗糙,或堅或韌,色多灰褐,亦有呈膚色者,多發於手背、指端、足底等處,雖無痛癢,然礙於觀瞻,亦有摩擦破損之虞。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疣子之成因與外感邪毒、氣血失和相關,主要病機如下:
- 風熱毒邪外襲:腠理不密,風熱之邪乘虛而入,鬱於肌膚,氣血凝滯,結為贅疣。
- 肝虛血燥:肝主疏泄,若肝血不足,筋失所養,則皮膚乾枯,氣血不和,易生疣贅。
- 濕熱蘊結:脾胃濕熱下注,或久居濕地,濕毒浸淫肌表,纏結不散,化生疣體。
證候分型
依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證型:
- 風熱搏膚:疣體初起,色紅或淡褐,散在分布,略覺搔癢,舌紅苔薄黃。
- 血燥筋枯:疣體乾枯堅硬,表面皸裂,周圍皮膚粗糙,伴見口乾咽燥,舌淡少津。
- 濕毒蘊結:疣體潮濕肥厚,周邊紅腫,或有滲液,舌苔黃膩。
治法方藥
中醫治疣,內服外治並重,隨證施治:
- 內治法:
- 風熱證:疏風清熱,解毒散結,可用 馬齒莧合劑(馬齒莧、大青葉、紫草)。
- 血燥證:養血潤燥,柔肝通絡,方選 當歸飲子加減(當歸、生地、川芎、何首烏)。
- 濕毒證:清利濕熱,化瘀散結,宜用 萆薢滲濕湯(萆薢、薏苡仁、黃柏、赤芍)。
- 外治法:
- 艾灸:以艾條灸灼疣體,令其焦枯脫落。
- 腐蝕法:取鴉膽子仁搗爛外敷,或塗 水晶膏(石灰、鹼)以腐蝕疣根。
- 針刺法:以毫針刺疣基底部,捻轉瀉法,通絡散結。
文獻溯源
《外科正宗》載:「千日瘡,一名疣瘡,初生如豆,日久自落。」指出其病程長短不一,或可不藥而癒。《醫宗金鑒》亦言:「疣屬肝虛,宜養血疏風。」強調調肝養血為治本之要。
疣子雖為小疾,然其病機牽涉氣血陰陽,中醫辨證論治,既可祛除疣體,亦能調理內在失衡,以防復發。歷代醫家於外治手法、方藥配伍皆具獨到見解,可供臨床參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