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大腸瀉,病證名。大腸受病引起的泄瀉。《幼科發揮》:腹泄「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寒濕偏盛者,多兼泄瀉清稀,腸鳴腹痛,治宜溫化寒濕,用平胃散加肉豆蔻;濕熱偏盛者,則泄下灼肛,小便短赤,宜清熱利濕,用葛根芩連湯加銀花、木通之類。
大腸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中醫認為其主要病因是脾胃虛弱,導致運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吸收,從而出現大便稀溏、不成形、色淡、質稀、氣味臭穢等症狀。
大腸瀉的發病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吃生冷油膩食物,或者吃得過多過飽,都會損傷脾胃,導致大腸瀉。
2、情志不遂:長期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會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受損,從而引起大腸瀉。
3、外感六淫:受寒、受熱、受濕、受燥、受風等,都會損傷脾胃,導致大腸瀉。
4、其他因素:如腸道感染、寄生蟲感染、糖尿病、腸道腫瘤等,都可能引起大腸瀉。
大腸瀉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1、脾胃虛弱型: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藥進行治療。
2、肝氣鬱結型:可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藥進行治療。
3、外感六淫型:可用藿香正氣散、葛根芩連湯等方藥進行治療。
4、其他因素引起的:應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大腸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2、不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
3、不暴飲暴食,吃飯要細嚼慢咽。
4、保持大便通暢,不要久蹲。
5、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6、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7、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大腸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但如果不注意治療,很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如脫水、電解質紊亂、腸穿孔等,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大腸瀉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