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瀉

大腸瀉為中醫病證名,指因大腸功能失調所致的泄瀉證候。大腸主傳導糟粕,若受邪氣侵擾或臟腑功能失和,則傳導失常,水穀不化,發為泄瀉。《幼科發揮》中提及:「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聚,而所下皆酸臭也。」說明大腸瀉的特徵為糞便稀溏、氣味酸臭,且無明顯裏急後重之感。

病因病機

大腸瀉的成因多與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或臟腑虛損相關:

  1. 寒濕困脾:寒濕之邪客於大腸,阻遏氣機,水濕下注,症見泄瀉清稀、腸鳴腹痛、舌苔白膩。
  2. 濕熱蘊結:濕熱內蘊大腸,傳導失司,症見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3. 脾虛失運:脾氣虛弱,水穀精微不化,下注大腸,症見泄瀉反覆、食少倦怠、糞便夾未消化物。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大腸瀉需辨明寒熱虛實,分型施治:

  1. 寒濕型

    • 主症:泄瀉清稀如水、腹痛腸鳴、畏寒肢冷。
    • 治法:溫化寒濕,健脾止瀉。
    • 方藥: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加肉豆蔻、乾薑,以燥濕溫中。
  2. 濕熱型

    • 主症:瀉下臭穢、肛門灼痛、煩渴尿赤。
    • 治法:清熱利濕,調和氣機。
    • 方藥:葛根芩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加銀花、木通,增強清熱解毒之效;若兼腹脹,可佐以枳實、厚朴行氣導滯。
  3. 脾虛型

    • 主症:泄瀉時輕時重、食後腹脹、神疲乏力。
    • 治法: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 方藥:參苓白朮散(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等)加減,若久瀉滑脫,可加訶子、赤石脂固澀止瀉。

相關理論

《黃帝內經》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與肺相表裏,肺氣肅降有助大腸傳導;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亦會影響大腸功能。此外,肝氣鬱滯可橫逆犯脾,形成「肝脾不和」之泄瀉,治療時需兼顧疏肝理氣(如痛瀉要方)。

大腸瀉的調理需注重飲食宜忌,寒濕者忌生冷,濕熱者忌肥甘厚味,並可配合針灸(如取天樞、足三里等穴)以調和腸胃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