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游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游丹
病名:游丹為丹毒之一種,以其腫赤游走不定為特徵,又稱「遍身丹毒」或「外游丹毒」。此症首載於《瘡瘍經驗全書》卷四,乃因火毒鬱發,隨氣血遊竄肌表所致。
病因病機:
本病因心經與三焦積熱為主,內蘊火毒,復感風熱邪氣,兩相搏結,外發肌膚。心主血脈,三焦總司氣化,熱毒鬱滯其中,隨經絡流注,故見丹色赤腫、走竄不定。若毒勢熾盛,一二日內腫遍周身,則為毒邪內攻心包之危候,亟當警惕。
臨床表現:
初起常見雙臂急痛,繼而皮膚掀赤腫脹,形如雲片,邊緣清晰而中央褪色,其勢游移,或自一處蔓延至全身。伴隨發熱、煩渴、舌紅苔黃等熱象。若見神昏譫語、腫勢迅及胸腹者,屬毒陷心營之險證。
治法方藥:
-
內治:
- 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涼血散瘀。
- 選方如《外科精要》五香連翹湯(連翹、木香、沉香、丁香、麝香等),以行氣通絡、解毒消腫;
- 或木香流氣飲(木香、檳榔、青皮等)疏利三焦氣機,導熱外達。
- 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現以水牛角代犀角)清營涼血。
-
外治:
- 局部敷金箍散(大黃、黃柏、白芷等研末調敷),以箍毒退腫;
- 亦可用如意金黃散清熱解毒,或蒲公英、紫花地丁搗爛外塗。
鑑別與相關病症:
游丹屬「丹毒」範疇,然與「赤游丹」(多見於嬰兒,發於頭面)或「內發丹毒」(固定於某處)有別。其辨證要點在於游走性腫赤及全身熱毒見症,可參《外科正宗》對丹毒之論述,進一步分型施治。
古籍補充: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提及「丹毒遊風」,謂其「暴腫倏忽,遍身而行」,治法與游丹相通,均重清熱疏風、解毒通絡,可為臨床互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