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游火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游火丹

游火丹為中醫外科病名,屬丹毒之一類,以發作時紅腫熱痛、游走不定為主要特徵。其名出自《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九,記載:「丹發兩臂及背,如火灸者,謂之游火丹也。」此症多因風熱毒邪侵襲肌膚,或血分鬱熱化火,循經外發所致。

病因病機
游火丹之發作,多與風熱、火毒相關。風性善行數變,故其病勢游走不定;熱邪燔灼,則局部紅赤腫痛,狀如火燎。另有因濕熱下注或氣血壅滯而發者,常見於下肢或腰腹部;若風熱上攻,則多見於頭面。

臨床表現
患處皮膚突現紅腫,邊界不清,色澤光亮如丹塗,觸之灼熱疼痛,且可迅速擴散,游移他處。嚴重者或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全身症狀。此與一般丹毒不同之處,在於其病位不固定,正如《醫宗金鑒》所述:「游火丹者,乍發乍退,如火之游走也。」

治法

  1. 內治

    • 風熱熾盛:治宜疏風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或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
    • 濕熱下注:宜清熱利濕、化瘀通絡,可選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飲。
    • 若熱毒壅盛,見高熱煩躁者,可加用石膏、知母等清氣分之熱。
  2. 外治

    • 傳統療法以白海蜇皮外敷為驗方:取海蜇皮洗淨拭乾,包裹患處,待其乾枯變色後更換,反覆數次可助消散。
    • 或用金黃散以水或蜜調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針刺放血:於紅腫處以三棱針點刺出血,繼用拔罐法引出毒血,以瀉火邪。

鑒別要點
游火丹與其他丹毒(如「赤遊丹」「流火」等)之別,首重其游走特性。另有「癮疹」雖亦有皮膚紅腫,然多伴瘙癢,且疹塊時隱時現,與游火丹之固定性紅熱不同。

古籍補充
《瘍醫大全》提到:「游火丹由血分伏火,遇風相搏,發無定處。」提示此症與血熱相關,治療時需兼顧涼血散瘀。《外科正宗》則載:「風火相煽,其行愈速。」故用藥當以清泄風熱為主,佐以活血通絡之品,如丹皮、赤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