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游膝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游膝風

「游膝風」乃中醫外科病證名目之一,首見於清代祁坤所著《外科大成》卷二,專指膝關節腫脹變形之病症。此病與「鶴膝風」實為同源異名,皆以膝部異常腫大、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徵,成因及治法可相互參照。

病因病機

此症多由三陰經虧損、正氣不足所致,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 風寒濕痹:外感風寒濕邪,滯留膝部經絡,氣血凝滯而成腫痛。
  2. 肝腎虧虛: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腎精血不足,則膝部失養,漸至骨節變形。
  3. 痰瘀阻絡:氣滯血瘀或痰濕積聚,阻遏膝部氣血運行,久而形成腫硬。
  4. 外傷餘孽:膝部曾受創傷,瘀血未散,復感外邪,誘發關節病變。

臨床表現

患者膝關節腫脹突出,形如鶴膝,局部皮色或如常,或現淡紅,觸之可有熱感或堅硬如石。初期多伴隨疼痛,屈伸不利;病久則肌肉萎縮,上下腿細瘦而膝部反顯肥大,終致骨節畸形,活動嚴重受限。

治法選要

內治法

  • 散寒除濕: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祛風濕、益肝腎。
  • 溫補肝腎:若屬虛證,可投大防風湯,補氣血、壯筋骨。
  • 化痰通絡:痰瘀交阻者,宜用陽和湯小活絡丹,溫通散結。

外治法

  • 敷貼:以回陽玉龍膏外敷,散寒消腫;若紅熱明顯,改用沖和膏
  • 針灸:取膝眼、陽陵泉、足三里等穴,配合艾灸以溫通經絡。
  • 熏洗:以桂枝、花椒、艾葉等煎湯熏洗患膝,助氣血流通。

古籍考證

《外科大成》言其「膝腫脛瘦」,與《醫宗金鑒》所述鶴膝風「單生膝眼腫如瓠」相合。明代《證治準繩》則強調「此證系三陰虛損,寒濕侵於下部」,治法重溫補。歷代醫家多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需標本兼顧,方能收效。

鑑別診斷

「游膝風」需與下列病症區分:

  • 歷節風(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於小關節,且呈對稱性腫痛。
  • 膝癰(化膿性關節炎):發病急驟,伴高熱、局部焮紅灼熱。
  • 氣膝:膝部浮腫按之凹陷,多見於水腫病患者。

游膝風一症,中醫多從整體調治,尤重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兼以祛邪通絡,須長期調攝方能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