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游走血脾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游走血脾癰,乃中醫外科病證之一,首見於《證治準繩·外科》卷四,與「串疽」屬同類疾患,詳見該條。此症多因氣血失和、經絡阻滯,或外感邪毒內侵,致使血瘀熱結,發為癰疽。其特徵為癰腫遊走不定,或連串而生,故有「游走」「串疽」之名。

病因病機

  1. 氣血凝滯:情志不暢、飲食失調,致肝脾氣機鬱結,血行不暢,瘀阻經絡,久則化熱成毒。
  2. 濕熱蘊結:脾虛失運,水濕內停,蘊而化熱,濕熱搏結於肌肉腠理,腐肉為癰。
  3. 外邪侵襲:風熱毒邪乘虛而入,與內在瘀滯相合,發為癰腫。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初起皮膚隱痛,漸見硬結腫塊,皮色或紅或紫,灼熱疼痛;癰腫可單發或多發,並沿經絡擴散,呈遊走之勢。
  • 全身症狀:或見發熱惡寒、口苦咽乾、煩躁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辨證論治

  1. 氣滯血瘀型

    • 治則:行氣活血、解毒散結。
    • 方藥:可選《醫林改錯》之「血府逐瘀湯」加減,輔以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2. 濕熱蘊毒型

    • 治則:清熱利濕、托毒排膿。
    • 方藥:方用「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佐以澤瀉、茯苓淡滲利濕。
  3. 熱毒熾盛型

    • 治則:瀉火解毒、涼血消癰。
    • 方藥:選「黃連解毒湯」加減,配合局部外敷如意金黃散。

外治法

  • 初期未潰:以金黃散或玉露散外敷,清熱消腫。
  • 膿成不潰:施以刀針排膿,務求膿出毒泄。
  • 潰後久不收口:用生肌玉紅膏貼敷,促進瘡面癒合。

古籍考證

《證治準繩》將此症歸於外科癰疽範疇,所述「游走血脾癰」與「串疽」互參,強調其病灶流竄、纏綿難癒之性。明代《外科正宗》亦載類似證候,謂其「毒走經絡,如蟻串穴」,治法當以通絡解毒為先。

此症臨床須辨明虛實,虛者宜補托,實者當攻邪,並結合經絡所行,審因用藥,方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