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泄」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泄(大腸泄)

病證名,首見於《難經·五十七難》,其載:「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此證屬泄瀉之一,後世醫家多歸因於寒邪客於大腸,或脾胃陽虛,導致傳化失常,水穀不別而下泄。

病因病機

  1. 寒邪直中:外感寒邪侵襲大腸,或過食生冷,寒凝氣滯,腸道傳導失司。
  2. 脾胃虛寒: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脾失健運,水濕下注大腸。
  3. 肝氣乘脾: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影響大腸分清泌濁之功。

臨床表現

  • 主症:食後即感腹部急迫欲便,大便溏泄,色白或青白,質清冷,甚則完穀不化。
  • 兼症:腸鳴漉漉,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小便清長,舌淡苔白滑,脈沉遲或弦緊。

證候分析

  • 大便色白:寒濕內盛,陽氣不化,糞色偏白或青冷。
  • 腸鳴切痛:寒凝氣滯,腸道氣機阻滯,不通則痛。
  • 食已窘迫: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食後氣機壅滯,迫注下焦。

治法與方藥

治則: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 主方
    • 乾姜附子湯(《傷寒論》):乾姜、附子溫補脾腎之陽,散寒止瀉。
    • 理中湯(《傷寒論》):人參、白朮、乾姜、甘草,健脾溫中,適用於脾胃虛寒者。
  • 加減
    • 若兼氣滯腹痛,加木香、砂仁行氣止痛。
    • 濕盛苔膩,加蒼朮、厚朴燥濕運脾。
    • 腎陽不足,合四神丸(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溫腎固腸。

針灸療法

  • 取穴:天樞(大腸募穴)、關元(溫補下焦)、足三里(健脾和胃)、公孫(調理脾胃)。
  • 手法:艾灸為主,以溫通經脈,散寒止瀉。

鑒別診斷

  • 小腸泄(《難經》):便膿血,小便不利,屬濕熱下注。
  • 脾泄:久瀉不止,食少倦怠,重在脾虛失運。
  • 腎泄(五更瀉):黎明前腹瀉,腰膝酸冷,責之命門火衰。

此證以虛寒為本,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用藥宜溫燥,忌苦寒攻下,以免更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