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有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有過」考釋

「有過」之基本意涵

「有過」一詞於中醫古籍中意指「有病」或「出現病變」。《素問·脈要精微論》所述「故乃可診有過之脈」,明確指出此詞用於描述脈象異常之病理狀態。《靈樞·經脈》更進一步記載:「督脈之別,名曰長強……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此處「有過」特指沿脊柱區域出現的病理性變化。

經脈理論中之運用

在經絡學說中,「有過」常作為經脈氣血失調之專業表述:

  1. 實證表現:經脈氣血充盛所導致的疾病狀態,如《靈樞》所言「實則脊強」,即督脈實證引發的脊柱強直症狀。
  2. 虛證表現:經脈氣血不足所致的病變,如「虛則頭重」,指督脈氣虛引起的頭部沉重感。
  3. 經別治療:古人強調通過刺灸經脈的別絡(如長強穴)來調治「挾脊之有過者」,反映「有過」在針灸治療中的指導意義。

診斷學中的應用

《黃帝內經》將「有過」作為重要診斷指標:

  • 脈診:異常脈象稱為「有過之脈」,提示臟腑氣血失和。
  • 經絡診察:沿經出現壓痛、結節等異常反應,均屬「有過」範疇。
  • 症候辨識:生理功能異常(如「高搖之」)即被視為經脈「有過」的外在表現。

理論延伸

歷代醫家對「有過」概念有所發揮:

  • 張介賓《類經》註解時,將「有過」與「病候」互訓。
  • 馬蒔《靈樞註證發微》指出:「有過者,有病之謂」,強調其泛指性質。
  • 現代研究認為,「有過」概念涵蓋亞健康狀態與器質性病變,體現中醫「未病先防」思想。

此術語至今仍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中保有重要地位,特別在經絡辨證與針灸治療領域具有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