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有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有軀

有軀,為中醫生理學專有名詞,首見於西晉王叔和所著《脈經》卷九「平妊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此詞所指乃婦女妊娠之狀態,即胎元結於母體,陰陽相合而孕育新生命之過程。

在中醫學理中,妊娠稱「有軀」,強調形體與氣血之變動。《內經》云:「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妊娠之時,衝任二脈氣血充盈,以養胎元;而「有軀」一詞,不僅指胎體已成,更涵蓋母體因孕產生的整體生理變化。

與「有軀」相關的中醫理論

  1. 氣血變化:妊娠後,母體血聚於胞宮以養胎,故陰血相對偏虛,氣分易滯,臨床常見惡阻、眩暈等證,與肝胃氣機升降失調相關。
  2. 經脈調和: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協調則胎安。若衝任不固,可致胎動不安,甚則漏下,此即《脈經》所論「胎動血分」之機理。
  3. 水液代謝:妊娠水腫(子腫)與「水分」相關,因氣化不利,水濕停聚,反映脾腎陽虛或氣滯濕阻之病機。

古籍溯源
《脈經》以「有軀」統稱妊娠,後世醫家如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進一步區分「胎候」「妊娠病」等,而「有軀」仍為基礎概念。唐代《千金要方》論妊娠用藥時,亦沿用此詞,強調「勿犯有毒,以害有軀」,可見其重要性。

此詞體現中醫對生命形成之觀察,結合臟腑、經絡、氣血理論,成為診治妊娠相關疾病之核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