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有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有娠

有娠為中醫學中描述婦女受孕之專有名詞,與「妊娠」同義,泛指胎兒於母體內孕育之生理狀態。《脈經·卷九》載:「三部脈沈浮正等,按之無絕者,有娠也。」此處強調透過脈診觀測三部位脈象(寸、關、尺)之沉浮、力度與連續性,作為判斷妊娠的重要依據,體現中醫以脈象探察生理變化的特色。

中醫理論認為,有娠之形成,與「先天之精」及「衝任二脈」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提及「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意指任脈氣血充盈、衝脈調暢,方能孕育胎元。懷孕後,母體氣血轉而濡養胎兒,遂出現「血聚養胎」之生理改變,脈象多呈現「滑數」或「和緩有力」之特徵。此外,《婦人大全良方》進一步區分「陰搏陽別」之脈象(尺脈滑數明顯,寸脈相對平和),亦為診斷有娠之關鍵指徵。

古典醫籍中,有娠之徵候除脈象外,尚包含「惡阻」(妊娠嘔吐)、「嗜酸」、「停經」等現象,此屬「胞宮氣血變化」之外在表現。然中醫診斷須四診合參,不可單憑一症斷言。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金匱要略》中論及妊娠養胎之理,強調「調和陰陽,培補脾腎」為安胎之本,反映中醫對有娠階段的整體調護觀。

需特別說明者,中醫所述「有娠」與西醫「妊娠」概念雖相通,然理論框架迥異:中醫側重氣血經絡之動態平衡,並從「藏象」角度詮釋胎孕機轉,此為其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