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有頭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有頭疽

定義與現代醫學對應

有頭疽乃中醫外科常見病症,屬癰疽範疇,其特徵為體表出現粟米樣瘡頭,對應現代醫學之「癰」(carbuncle),即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體引起之深層皮膚及皮下組織化膿性感染。此病發無定處,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惟好發於頸後、背部及臀部等皮脂腺豐富之處。

分類與命名

中醫根據發病部位與形態特徵,發展出多種具體命名:

  1. 按部位區分

    • 發背(生於背部)
    • 搭手(生於肩胛區)
    • 腦疽(生於枕部)
    • 背疽(生於背腰部)
  2. 按形態特徵

    • 蜂窩發(瘡面如蜂窩狀)
    • 蓮蓬發(瘡頭簇聚如蓮蓬)
    • 對口疽(生於頸後對稱發作)

病因病機

有頭疽之發病機制,乃由外感內傷合而致病:

  1. 外因

    • 風濕火毒外襲
    • 外傷染毒
  2. 內因

    • 過食肥甘厚味,致濕熱內蘊
    • 情志失調,氣鬱化火
    • 臟腑積熱(尤以肺胃熱盛為要)
    • 氣血凝滯,營衛失和

《外科正宗》云:「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正道出其基本病機為熱毒壅滯,氣血不暢,血肉腐敗。

臨床表現

實證

  1. 局部症狀

    • 初起紅腫熱痛明顯
    • 根盤緊束,高腫堅硬
    • 瘡頭如粟米,單發或多發
    • 膿成時按之應指
  2. 全身症狀

    • 惡寒發熱
    • 口渴煩躁
    • 便秘溲赤
    • 舌紅苔黃膩
    • 脈洪數有力

虛證

  1. 局部症狀

    • 疽形平塌,根基漫腫
    • 皮色晦暗或紫滯
    • 膿成遲緩,膿液清稀
    • 腐肉難脫,新肉不生
  2. 全身症狀

    • 神疲乏力,面色無華
    • 納呆食少
    • 舌淡或絳,苔薄白或少苔
    • 脈細弱無力

辨證論治

實證治療

  1. 內治法

    • 初起期(腫脹未潰):

      • 治則:清熱解毒,疏風活血
      • 方劑:仙方活命飲(金銀花、當歸尾、赤芍等)
      • 變方:熱毒熾盛者用黃連解毒湯;便秘加生大黃
    • 成膿期

      • 治則:托毒透膿
      • 方劑:透膿散加減
  2. 外治法

    • 初起:金黃膏或玉露散外敷
    • 膿成:切開排膿,切口宜夠大夠深
    • 潰後
      • 腐肉未脫:九黃丹或五五丹摻瘡口
      • 腐去新生:生肌散或生肌玉紅膏

虛證治療

  1. 內治法

    • 氣陰兩虛

      • 治則:益氣養陰,清熱托毒
      • 方劑:竹葉黃芪湯加減
    • 氣血兩虛

      • 治則:補益氣血,托毒外出
      • 方劑:托里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
    • 陽虛寒凝

      • 治則:溫陽散寒,活血透膿
      • 方劑:陽和湯加減
  2. 外治法

    • 陽虛證:配合桑柴火烘法以助陽氣
    • 腐肉難脫:可予蠶食法逐步清除
    • 瘡面灰暗:可用陽和解凝膏溫通經絡

變證與預後

若治不得法或延誤治療,可能出現下列變證:

  1. 內陷證(三陷變局):

    • 火陷(毒熱內攻)
    • 干陷(氣血兩虛)
    • 虛陷(陰傷胃敗)
  2. 傳變

    • 毒邪入營,擾及心神
    • 熱極生風,痙厥並見
    • 耗氣傷陰,陰竭陽脫

預後與患者體質、疽之部位及治療及時與否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實證易治,虛證難愈;上肢癰輕,下肢癰重;外癰易治,內癰難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