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有胃則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有胃則生:中醫胃氣理論的重要概念

名詞定義

「有胃則生」為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術語,意指疾病預後與胃氣存否密切相關。《素問·平人氣象論》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此理論貫穿中醫診斷與預後判斷體系,體現「脾胃為後天之本」的核心思想。

理論淵源與病理機制

胃氣的生理基礎

胃氣泛指脾胃運化功能及其生成的「穀氣」,《靈樞·五味》指出:「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其功能體現於:

  1. 受納腐熟:初步消化飲食物
  2. 運化精微:將水穀轉化為氣血津液
  3. 升清降濁:維持氣機升降平衡

預後判斷標準

疾病預後取決於胃氣盛衰,其機理在於:

  • 氣血生化之源:《內經》強調「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因胃氣衰則氣血化源絕
  • 正氣存內:胃氣代表機體抗病能力,張仲景《傷寒論》以「能食」作為判斷三陰病轉歸的重要指標
  • 臟腑聯繫:透過「胃絡通心」等經絡聯繫,胃氣可直接影響五臟功能

臨床辨證體系

四診中的胃氣表現

  1. 脈診

    • 《素問·玉機真臟論》提出:「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 健康脈象應具「和緩從容」之胃氣特徵
    • 真臟脈顯現即為胃氣絕之危候
  2. 望診

    • 舌苔薄白潤澤為胃氣充盛之象
    • 《形色外診簡摩》記載:「苔潤有胃氣,苔燥胃氣傷」
  3. 問診

    • 食慾與進食狀況為直接判斷依據
    • 危重病患突然索食,需辨「除中」證(胃氣將絕之假象)

歷代醫家發揮

  1. 李東垣《脾胃論》:發展「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理論,強調胃氣為元氣之本
  2. 葉天士溫病理論:提出「存得一分胃氣,保得一分生機」的治療原則
  3. 脈學發展
    • 《瀕湖脈學》細化二十八脈中的胃氣特徵
    • 代脈「止有定數」但「和緩有神」仍屬有胃氣

此理論至今仍指導臨床,尤其在慢性病調理、腫瘤治療及危重症辨治中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