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有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有子

有子,為中醫生理學名詞,指婦人妊娠之狀態,即懷孕之意。此說最早見於《素問·陰陽別論》:「陰搏陽別,謂之有子。」意指陰脈(如手少陰心經或足少陰腎經)搏動明顯,而與陽脈(如手太陽小腸經或足太陽膀胱經)有別時,可診斷為妊娠。

自《內經》以降,歷代醫家對「有子」之診斷多有闡發,主要從脈象、症狀及臟腑氣血變化論述。

脈象特徵

  1. 陰搏陽別:陰脈(如尺脈)搏動有力,與陽脈(寸脈、關脈)有明顯區別,此為妊娠初期之常見脈象。
  2. 滑脈:妊娠脈多見滑利,如珠走盤,主氣血充盛,胞胎得養。
  3. 少陰脈動甚:《靈樞·論疾診尺》提及,足少陰腎經之太谿脈動尤甚,因腎主生殖,胎氣初結,腎脈反應最為敏感。

氣血與臟腑變化

妊娠時,母體氣血下聚胞宮以養胎元,故衝任二脈氣血旺盛。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協調,方能胎孕有成。此外,肝腎二臟與妊娠關係密切:

  • 肝主藏血:妊娠後肝血下注衝任,以供養胎,故肝血易虛,肝陽易亢。
  • 腎主生殖:腎精化氣,為胎元之根本,腎氣盛則胎安,腎氣虛則胎動不穩。

鑑別診斷

「陰搏陽別」雖為妊娠之徵,然臨床須與其他病症相辨,如:

  • 痰飲證:亦可見滑脈,但多伴胸悶、嘔惡等痰濕之象,無妊娠之候。
  • 血熱證:脈象滑數,但多有經血妄行、煩熱等表現。

歷代醫家如張仲景《金匱要略》進一步提出「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之說,補充妊娠初期可能見陰脈稍弱之象,乃因胎元初結,氣血未充所致。

總言之,「有子」一詞在中醫學中不僅指妊娠狀態,更涵蓋人體陰陽氣血與臟腑經絡之整體變化,為中醫診治婦科疾病之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