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枯」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枯,又稱右瘓,乃中醫證候名詞,指右側半身不遂之病症,與「左癱」相對,合稱「左癱右瘓」。此證首見於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後為《類證治裁·中風》等醫籍所承襲,並發展其辨治理論。

病因病機
丹溪提出「右枯屬氣虛」之論,認為右側肢體偏廢與氣虛密切相關。蓋人身右側屬氣、屬陽,陽氣虛衰則經脈失於溫煦,氣血運行無力,肌膚筋脈失養,故見偏枯不用。此說與「左癱屬血虛」形成對比,體現中醫「左血右氣」之陰陽理論。然臨證須知,右枯非獨氣虛可致,風痰瘀阻絡脈、肝陽上亢引動內風等,皆可為病機。

治法方藥
主方取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使氣旺則血行,筋脈得養。若兼痰濕者,可合二陳湯化裁;血瘀明顯者,酌加桃仁、紅花;肝風內動者,配合天麻、鉤藤。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景岳全書》補充,對陽虛明顯者,可佐黃耆、桂枝以溫通經脈。

鑑別要點
右枯需與「痿證」相區別:右枯多驟起,伴語言蹇澀或口眼歪斜,屬中風範疇;痿證多緩發,以肢體痿軟無力為主,無癱瘓表現。另需參照《內經》「偏枯」之說,辨析經絡氣血虛實。

此證之論治,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雖與左癱病位相反,然氣虛為本者,皆可從補氣論治。後世溫病學派又發展出「衛氣營血」辨證,對熱病所致偏枯另有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