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手陽明經病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指手陽明大腸經經氣運行失常所導致的一系列病候。此經循行於上肢外側前緣及頭面部,與大腸腑相表裡,其病證可分為經脈病候與腑證兩大類。
經脈病候
《靈樞·經脈》記載:「大腸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是動病(經氣異常)
- 齒痛:手陽明經入下齒齦,經氣鬱滯可致牙痛。
- 頸腫:經脈循行經過頸部,氣血壅滯則見腫脹。
所生病(津液失調)
- 目黃:陽明經多氣多血,熱鬱可熏蒸目睛發黃。
- 口乾: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熱上灼所致。
- 鼽衄(鼻塞、鼻血):經脈上挾鼻孔,熱邪迫血妄行。
- 喉痹:經脈循喉,氣滯或熱結可致咽喉腫痛。
- 肩前臑痛:經脈循行於肩臂前側,氣血不暢則痛。
- 大指次指痛不用:經脈終止於食指橈側,氣血不足或瘀阻則功能受限。
虛實辨證
- 實證:「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表現為經脈所過之處紅腫熱痛。
- 虛證:「虛則寒慄不復」,可見畏寒、肢冷等陽氣不足之象。
大腸腑證
《脈經·大腸手陽明經病證》補充腑病特點:
-
大腸寒證
- 症狀:腸鳴腹痛,泄瀉鶩溏(大便稀溏如鴨糞),遇寒加重。
- 病機:陽明陽氣不足,寒邪內侵,傳化失職。
-
大腸熱證
- 症狀:便下腸垢(黏液膿血),肛門灼熱,或伴發熱。
- 病機:熱邪蘊結大腸,灼傷絡脈,腐肉成膿。
-
宿食積滯
- 症狀:寒熱交作如瘧,腹脹拒按,噯腐吞酸。
- 病機:飲食停積,鬱而化熱,正邪相爭。
-
大腸脹
- 症狀:腸鳴腹痛,食不消化,遇冷則瀉。
- 病機:氣機壅滯,通降失常。
治療原則
《靈樞·經脈》提出調治大法:
- 盛則瀉之:實熱證用針刺瀉法或清熱藥。
- 虛則補之:陽氣虛弱宜溫灸或補益藥。
- 熱則疾之:熱證宜速刺或清解。
- 寒則留之:寒證留針久灸或溫裡散寒。
- 陷下則灸之:氣虛下陷專用灸法升提。
-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平調經氣,取本經穴位調治。
此證候體系體現經絡與臟腑的整體關聯,臨床需結合脈象、舌診等進一步辨證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