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雀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雀舌為中醫喉科專有病名,首見於清代《喉科秘旨》卷下,屬「雀舌」證之變證。本證特指舌體病變集中於右側邊緣,形若雀鳥之舌,故得此名。其病理基礎在於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之氣血壅滯,因經絡循行「貫舌中」而右側尤為陽明經所主,故邪熱多聚於此。

從病機而言,右雀舌多因脾胃積熱上攻,或外感風熱引動內火,致使舌體右側血絡瘀阻。臨床可見舌右緣腫脹高起,色多深紅或紫暗,嚴重者表面現細小皸裂,形似雀羽紋理。明代《證治準繩·雜病》所述「舌瘡」與之相關聯,指出:「舌邊屬脾,尖屬心,根屬腎」,右側病變尤當責之脾胃郁火。

此證宜與「左雀舌」相鑒別,二者雖同屬舌體局部腫脹,然左右經絡所屬有異。右側病變多兼見口渴喜冷、口臭、便秘等陽明腑實之候,治療當以清瀉脾胃實熱為主,傳統方劑可選用涼膈散加減,外治法則重局部刺絡泄熱。《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論及舌病時強調「辨經絡,審虛實」,於右雀舌之治尤當遵循此則。

歷代醫家對本證的論述多散見於喉科專著,除《喉科秘旨》外,《瘍醫大全》亦載有「舌旁腫痛」相似證候,提示此證或與現代醫學所述舌緣炎、局部淋巴管淤阻等病相關,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血盛衰與經絡流注之關係,此為西醫所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