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脅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脅痛為中醫常見證候,指右側脅肋部出現疼痛不適之症。其病機多與肝肺氣機失調、痰飲內停、食積不化等因素相關,臨床辨證須詳察病因病機。

病因病機

  1. 肝邪犯肺:肝氣鬱結,橫逆犯肺,致肺氣壅滯,右脅絡脈不通而痛。《醫學入門》提出「肝邪入肺」之說,強調肝肺氣機相剋關係。
  2. 痰飲流注:痰濕內蘊,循肝經流注右脅,阻遏氣機。《萬病回春》記載痰飲致痛者,可見喘咳引痛、苔膩脈滑等症。
  3. 食積氣滯:飲食不節,積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古今醫徹》指其痛處多有槓梗感,伴噯腐吞酸。
  4. 七情鬱結:情志失調,氣機鬱滯,《慎齋遺書》稱為「血中之氣病」,痛如針刺,得嗳氣則舒。

證治分型

  • 氣滯證:右脅脹痛,走窜不定,宜疏肝降氣。方用推氣散(薑黃、枳殼、桂心、甘草)加減,或分氣紫蘇飲理氣寬中。
  • 痰飲證:痛引肩背,咳唾痰涎,治當化痰通絡。二陳湯加南星、白芥子豁痰,佐柴胡、青黛疏肝解鬱。
  • 食積證:痛處固定拒按,保和丸消食導滯,重者神保丸(木香、胡椒、全蠍、巴豆)攻逐積滯。
  • 血瘀證:刺痛夜甚,舌紫暗。芎歸芍藥湯養血活血,酌加烏藥、肉桂溫通經脈。
  • 肺氣不降:兼見胸悶氣逆,《景岳全書》主張降氣消痰,前胡、桔梗、枳殼宣降肺氣,虛者歸脾湯加减。

各家論述 《醫學入門》強調辨疼痛性質:「槓梗起一條屬食積,喘咳引痛屬痰飲」;《慎齋遺書》重視氣血關係,以芎、歸調血中之氣;《古今醫徹》則告誡「虛證忌燥破」,宜柔潤通絡。雖古有「右肺左肝」之分,然臨證仍需四診合參,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