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脅下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脅下痛
右脅下痛為中醫證名,指疼痛部位集中於右側脅肋部,出自《素問·咳論》。此證可因外感或內傷所致,與肝膽、脾胃、肺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需結合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進一步辨證。
病因病機
-
外感因素:
- 風寒濕邪侵襲:外邪客於少陽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導致右脅疼痛,常伴惡寒發熱、口苦咽乾等少陽證表現。
- 濕熱蘊結:濕熱之邪內蘊肝膽,阻滯氣機,常見於黃疸、脅痛等病證,症見右脅脹痛、身目黃染、小便黃赤等。
-
內傷因素:
- 肝氣鬱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壅滯於右脅,疼痛多呈脹痛,隨情緒波動加劇。
- 瘀血阻絡:氣滯日久成瘀,或跌撲損傷,致右脅刺痛、痛處固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 痰飲內停:痰濕流注脅下,阻遏氣血,疼痛伴胸悶、咳唾痰涎,脈滑或弦滑。
- 肝陰不足:肝血虧虛,經脈失養,右脅隱痛綿綿,伴眩暈、目乾澀等。
相關病證辨識
- 脅痛:泛指單側或雙側脅肋疼痛,右脅下痛為其局部表現。
- 兩脅下痛:疼痛範圍擴及雙側,多與肝膽同病或脾胃失和有關。
- 膽脹:膽腑氣機不暢,以右脅脹痛為主,伴膽囊區壓痛,或見嘔苦。
- 結胸:邪熱與水飲互結,疼痛可牽涉右脅,但以心下硬滿為特徵。
治法與用藥思路
- 疏肝解鬱: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加減,適用於肝氣鬱結證。
- 清利濕熱: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針對肝膽濕熱證。
- 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復元活血湯,主治瘀血阻絡之脅痛。
- 化痰通絡:香附旋覆花湯,適用於痰飲停聚者。
- 滋養肝陰:一貫煎、滋水清肝飲,用於肝陰不足之隱痛。
右脅下痛涉及多種病機,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析經絡所屬與臟腑虛實,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