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陰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陰瘡

病名:見於《喉科指掌》卷四,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與「左陰瘡」相對,為陰瘡病位分類之一。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右陰瘡多因肝經濕熱下注,或脾虛濕盛,蘊結於陰部所致。肝經循行過陰器,濕熱之邪循經下注,鬱久化毒,發為瘡瘍;或脾胃運化失常,水濕內停,流注下焦,發為陰瘡。此外,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外感濕熱邪氣等,亦可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右陰瘡主要指陰部右側出現瘡瘍,局部或見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流膿,伴有瘙癢或灼痛感。若濕熱偏盛,可見瘡面色紅、滲出黃稠膿液;若兼氣血虛弱,則瘡面晦暗,久不收口。部分患者或伴有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等全身症狀。

辨證論治

  1. 肝經濕熱證

    • 主症:陰瘡紅腫痛甚,膿液黃稠,伴急躁易怒、口苦。
    • 治法:清瀉肝經濕熱。
    •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龍膽草、梔子、黃芩、澤瀉等。
  2. 脾虛濕蘊證

    • 主症:瘡面潰爛日久不癒,膿液清稀,伴倦怠乏力、納呆。
    • 治法:健脾利濕,托毒生肌。
    •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托裏消毒散,酌加黃芪、當歸等。

外治法

  • 初起紅腫未潰者,可外敷金黃散或黃連膏以清熱解毒。
  • 膿成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相關古籍記載
《喉科指掌》雖以喉科為主,但對陰瘡的記載反映中醫「整體觀」思想,認為局部病變與臟腑經絡相關。後世《外科正宗》等亦強調陰瘡需辨經絡、分虛實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