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左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針刺手法名詞詳解:右轉與左轉
在針灸學中,「右轉」與「左轉」為刺法術語,專指針刺時的捻轉手法,其操作原理與臨床應用深植於中醫經絡理論與氣血調控思想。
一、操作定義與技術要領
-
基本手法
- 以右手持針為例(慣用操作):
- 左轉(外轉):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後退,使針體逆時針方向旋轉。
- 右轉(內轉):拇指向後退、食指向前推,使針體順時針方向旋轉。
- 此定義源自《針經指南》所載:「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強調拇指動向為判定基準。
- 以右手持針為例(慣用操作):
-
力學與經絡效應
- 左轉屬「外轉」,傳統認為可引導經氣向外、向上擴散,與瀉法相關;
- 右轉屬「內轉」,則多認為能推動氣血內聚、下行,常與補法聯用。
- 捻轉幅度需配合「得氣」反應,古人強調「微旋而徐推」,避免過度刺激。
二、理論溯源與補瀉結合
-
經典理論依據
- 《靈樞·官能》提出「瀉必用圓,補必用方」,後世醫家將圓轉解讀為捻轉手法之基礎。
- 金元時期針灸流派進一步發展,將左右轉與營衛氣血運行結合,如竇漢卿《標幽賦》強調「左右循環,上下相貫」。
-
複合補瀉手法舉隅
- 捻轉補瀉:左轉角度大、頻率快為瀉,右轉輕柔緩慢為補(如《針灸大成》載「左瀉右補」)。
- 龍虎升騰:結合提插與左右轉,左轉時緊按慢提,右轉時慢按緊提,用於調節陰陽失衡。
三、現代研究與臨床詮釋
-
生物力學分析
- 實驗觀察顯示,左轉多牽拉肌纖維向左,刺激感偏向傳導至陽經;右轉則反之,可能影響陰經氣感。
- 部分研究指出,不同捻轉方向對微循環血流有差異性調控,與傳統「補瀉」效應存在部分吻合。
-
流派差異與演變
- 日本「撚針術」將左右轉細分為「雀啄撚」(小幅度快撚)與「旋撚」(大幅度慢撚),融合唐代《千金方》手法;
- 台灣「導氣針法」則重視左右轉交替使用,以達到「氣至病所」為目標。
附:古籍原文摘錄
- 《針灸問對》:「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
- 《醫學入門》:「左轉行陽,右轉行陰,左右互用,猶太極之循環。」
此手法之精妙在於「以手運心,以氣馭針」,臨床需綜合辨證,靈活配伍迎隨、呼吸等法,方能臻於調氣治病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