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背脊骨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背脊骨痛
背脊骨痛為中醫證名,屬「脊痛」範疇,其病因多與腎水不足、經絡失養相關。中醫理論認為,脊骨為督脈所行之路,而腎主骨生髓,若腎陰虧虛,髓海失充,則脊骨失於濡潤,遂發為疼痛。如《石室祕錄》所載:「背脊骨痛者,乃腎水衰耗,不能上潤於腦,則河車之路,乾澀而難行,故爾作痛。」此症多屬虛證,病程纏綿,須以滋陰填精、益氣通絡為治則,非短期可見效,需長期調養。
病因病機
- 腎陰虧虛:腎藏精,主骨生髓。若久病耗傷、房勞過度或年老體衰,致腎水不足,髓海空虛,脊骨失養,則痛由內生。
- 督脈空虛:督脈貫脊屬腎,總督一身之陽。若腎精虧損,督脈失於溫煦濡養,經氣運行不暢,則脊骨僵痛。
- 氣血兩虛:氣血不足,無以濡養經絡,脊骨周圍肌肉筋脈失榮,亦可致痛。
治法與方藥
此症屬本虛之證,當以「補氣生陰,滋陰化水」為大法,標本兼顧。
- 主方:可選《石室祕錄》之「滿河湯」(註:原書未詳載組成,後世醫家推測或為熟地、山茱萸、山藥等滋腎填精之品,佐以人參、黃耆益氣生陰)。
- 常用藥物:
- 補腎填精:熟地黃、龜板、枸杞子、山茱萸,滋陰益髓。
- 益氣通絡:人參、黃耆補氣以助陰生;杜仲、續斷強筋骨而止痛。
- 佐以通督:鹿角膠、狗脊溫養督脈,引藥達病所。
辨證加減
- 若兼見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屬腎精虧甚,可加紫河車、阿膠血肉有情之品。
- 若疼痛遇寒加重,乃腎陽亦虛,可酌加肉桂、附子溫陽通脈。
相關理論延伸
中醫「腎主骨」理論認為,腎精充沛則骨髓生化有源,脊骨堅強;反之,腎虛則髓減骨枯,不僅見脊痛,亦可能伴隨骨質疏鬆、駝背等變證。此類慢性痛症,需結合針灸(如取督脈之命門、腰陽關等穴)與藥治,方能標本同治。歷代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故用藥時需注意陰陽互根之理,於滋陰中佐以溫陽,以助生化之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