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關
右關乃中醫經絡學中之特定稱謂,屬經穴別名。據《太平聖惠方》所載,右關即為「石關」,為足少陰腎經之要穴。以下詳述其定位、功用及相關理論。
經絡歸屬與定位
石關穴(右關)屬足少陰腎經,位於腹部,具體位置在臍上三寸(建里穴)旁開五分處(約0.5寸)。此穴與衝脈相交,為腎經氣血輸注之要衝。
名稱涵義
「石關」一詞,寓意深遠:
- 「石」:喻其堅固,象徵此穴能固攝腎氣,猶如石之穩重。
- 「關」:指關隘,此穴如同氣血通行之門戶,主調節下焦氣機。
功能主治
石關穴為腎經之要穴,主要功用如下:
- 調理脾胃
雖屬腎經,但因鄰近中焦,能調和脾胃氣機,改善腹脹、嘔吐、飲食不化等症。 - 補益腎氣
腎為先天之本,此穴可溫補腎陽,適用於虛寒性腹痛、遺精、婦人經閉等腎氣不足之症。 - 疏通衝脈
衝脈為「血海」,與女子月經密切相關,故石關亦用於治療經閉、痛經等婦科疾患。
臨床配伍
中醫講究穴位配伍,石關常與下列穴位同用:
- 配中脘、足三里:加強調理脾胃之效,治脘腹脹滿。
- 配關元、三陰交:補腎固本,改善下元虛冷諸症。
- 配血海、地機:調理衝任,主治月經不調。
刺灸方法
石關穴可針可灸:
- 針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針感可向臍周擴散。
- 灸法:適用於虛寒證,艾炷灸3~5壯,或溫和灸10~15分鐘。
古代記載
歷代醫籍對石關(右關)之論述:
- 《針灸甲乙經》:「石關,在陰都下一寸,衝脈足少陰之會。」
- 《醫宗金鑑》:「石關主治脾胃虛寒,嘔吐不食,婦人血結。」
此穴之應用,彰顯中醫經絡理論之細緻,透過氣血調節,達到治病養生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