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右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右瘓,為中醫病症名詞,指右側半身不遂之症,屬中風後遺症範疇。此名首見於宋代醫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與「左癱」並稱,合為「左癱右瘓」,二者皆因經絡氣血失調所致,然病位有左右之異。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右瘓多因風、火、痰、瘀等邪氣阻滯經絡,或氣血虧虛,經脈失養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肝、腎二臟,與陽明經、少陽經密切相關。肝主筋,腎主骨,肝腎陰虛則風陽內動,上擾清竅,導致經脈失於濡養;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若氣血不足,則肢體痿廢不用;少陽主樞機,其經脈循行於身側,若樞機不利,則半身氣血運行受阻,發為偏癱。
臨床表現
右瘓患者可見右側肢體痿軟無力,活動受限,或完全不能自主運動,常伴隨口眼喎斜、語言不利等症狀。若兼有風痰阻絡,可見肢體麻痺、舌強不語;若氣血瘀滯,則患側肢體僵硬、疼痛;若肝腎陰虛,多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等虛象。
辯證分型
- 風痰阻絡型:肢體麻木不仁,舌苔白膩,脈弦滑。
- 氣虛血瘀型:肢體痿軟無力,面色萎黃,舌質暗紫,脈細澀。
- 肝腎陰虛型:肢體僵硬攣急,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治療右瘓當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為大法,根據證型不同,或祛風化痰,或益氣活血,或滋補肝腎。針灸常選取陽明經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配合少陽經之環跳、陽陵泉等,以疏通經氣;中藥可選用補陽還五湯、鎮肝熄風湯等方劑加減化裁。
右瘓作為中風後常見症狀,其治療需結合整體辨證,注重氣血陰陽之平衡,方能促進功能恢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