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呃

病證名,指因瘀血阻滯而引發之呃逆。見於《證治匯補·呃逆》。本病多由氣滯血瘀、經絡不暢所致,瘀血內停,阻遏氣機,胃氣上逆,遂發呃逆。

臨床表現

  • 心胸刺痛,痛處固定,拒按。
  • 飲水即誘發呃逆頻作,甚則持續不止。
  • 脈象多見微芤或沉澀,提示瘀血內結。
  • 如《張氏醫通·呃逆》所載:「有飲熱、飲冷而呃,背微惡寒,目睛微黃,手足微冷,大便溏黑者,屬瘀血。」此類患者兼見瘀血徵象,如目睛黃染、便色溏黑等。
  • 久病者,可見呃逆反覆發作,入夜伴隨低熱,此為瘀血鬱而化熱之象。

病機分析
瘀血內停,阻滯中焦,胃氣不得肅降,反而上逆,故發呃逆。瘀血屬陰邪,易傷絡脈,故見刺痛;脈沉澀為血行不暢之徵,微芤則提示兼有血虛或失血。

治療原則
活血化瘀為主,佐以和胃降逆。

  • 主方
    •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瘀熱互結,症見呃逆伴便秘、煩躁者。
    • 血府逐瘀湯:長於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於胸脅瘀阻之呃逆。
  • 加減: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等和胃降逆之品,以協調氣機。

輔助療法

  • 針灸:取內關、膈俞、血海等穴,以行氣活血。
  • 按摩:按揉膻中、中脘,助氣機暢通。

相關條目

  • 呃逆:泛指胃氣上逆動膈之症,瘀呃為其特殊類型,當鑑別虛實寒熱。

(參見《證治匯補》、《張氏醫通》等古籍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