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熱在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熱在里
瘀熱在里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指邪熱鬱結、深伏於體內,或與瘀血互結,膠著難解的病機狀態。此證多由外感熱病失治、內傷雜病氣血不暢所致,臨床表現複雜,需結合脈證細辨。以下分述其內涵與經典論述:
一、基本概念與病機
- 熱鬱血分:外感熱病過程中,邪熱未及時清解,隨經絡內傳,與血相搏,形成「熱瘀互結」。此熱非浮越於表,而是深伏於臟腑(如少腹、下焦),或阻滯於血脈,導致局部氣血壅塞,甚則灼傷血絡。
- 瘀血化熱:體內原有瘀血停滯,日久鬱而化熱,此類熱象多見於雜病,如癥積、痛證,其特點為發熱纏綿、夜間尤甚,伴舌質暗紫、脈澀等瘀血徵象。
二、經典論述與證治
- 《傷寒論》之瘀熱在里
- 太陽病瘀熱下焦:見《傷寒論·太陽病篇》,症見發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乃太陽表邪隨經入裏,熱與血結於下焦。張仲景以「抵當湯」破血逐瘀,瀉熱開結,此為瘀熱重症,非峻下瘀血不可。
- 陽明病瘀熱發黃:見《陽明病篇》,症見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為濕熱瘀結於裏,薰蒸肝膽而發黃疸。仲景以「茵陳蒿湯」清泄濕熱,通利三焦,使瘀熱從二便而解。
-
溫病學之瘀熱證
清代溫病學派提出「瘀熱相搏」理論,認為溫邪易入營血,與瘀滯相合,見神昏譫語、斑疹紫黑等症,治宜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如「犀角地黄湯」加丹皮、赤芍等。
三、瘀熱的臨床特徵
- 發熱特點:熱勢纏綿或不揚,午後或夜間加劇,或見「潮熱」。
- 局部徵象:少腹硬滿拒按、疼痛固定,或見肌膚甲錯、面色黧黑。
- 舌脈:舌質紅絳或紫暗,苔黃膩或乾燥,脈沉實或弦澀。
四、治法與用藥思路
- 清熱活血並行:瘀熱互結者,單清熱則瘀不去,獨化瘀則熱難消,故常以黃芩、黃連配伍桃仁、丹皮,如「桃核承氣湯」。
- 分消走泄:濕熱瘀結者,需通利水道兼化瘀,如茵陳、梔子配大黃,既瀉熱又導瘀下行。
瘀熱在里之證,涉及外感、內傷多科,臨床須辨析熱與瘀孰輕孰重,結合經絡臟腑病位,方能藥證相符。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