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肉攀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肉攀睛
瘀肉攀睛,又稱「胬肉攀睛」,首見於《衛生寶鑒》卷十,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此病主要特徵為眼白部分(白睛)生長異常肉膜,赤脈纏繞,逐漸向黑睛(角膜)方向攀附,甚者遮蔽瞳神,影響視力。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瘀肉攀睛與風熱外侵、心肺郁熱、陰虛火旺或氣血瘀滯等因素密切相關:
- 風熱壅盛:外感風熱之邪,上攻於目,致使白睛血絡瘀滯,肉膜增生。
- 心肺郁熱:心肺二經蘊熱,日久化火,火性上炎,燔灼目絡,促成胬肉滋生。
- 陰虛火旺:肝腎陰虧,虛火內生,上犯清竅,導致白睛血絡擴張瘀阻。
- 氣血瘀滯:情志失調或久病耗氣,氣滯血瘀,結聚於目,形成胬肉。
臨床表現
初期可見白睛內側或外側出現三角形肉膜,色淡紅或暗紅,伴有輕微澀痛、畏光流淚;若未及時調治,胬肉漸長,侵入黑睛,可致視物模糊,甚至影響眼珠轉動。
證型分類
- 風熱偏盛:胬肉初起,赤脈明顯,畏光流淚,舌紅苔薄黃。
- 心肺熱熾:胬肉肥厚紅赤,口渴煩躁,小便短赤,脈數有力。
- 陰虛火旺:胬肉淡紅,時輕時重,伴頭暈耳鳴,舌紅少苔。
- 氣血瘀結:胬肉暗紅堅韌,生長緩慢,舌黯或有瘀斑。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以清熱瀉火、涼血散瘀、養陰退翳為主,內服外治並重:
- 內治:依證型選方,如風熱者用梔子勝奇散,心肺熱盛者瀉心湯加減,陰虛火旺者知柏地黃丸,氣血瘀滯者血府逐瘀湯。
- 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眼藥水(如黃連液)點眼,或針灸取穴攢竹、太陽、合谷等以疏通經絡。
古籍記載
《審視瑤函》提到:「胬肉之病,多因赤爛年久,或肺經風熱壅盛所致。」《銀海精微》則強調「此症由心火上衝,結而成胬」,均指出其與臟腑火熱上炎之關聯。
此病若初期輕微,調理得當可緩解;若胬肉已侵及黑睛,則需進一步評估治法,以防障蔽視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