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在中醫學中為重要病理概念,指血液運行失其常道,或離經停積,或滯塞脈中,形成病理產物,又能成為繼發致病因素。《黃帝內經》稱「惡血」,《金匱要略》稱「乾血」,後世醫家統稱「瘀血」,其形成機理與臨床表現具有獨特體系。

【病因病機】 1.氣病致瘀:《醫林改錯》云:「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虛推動無力,或氣滯阻礙血行,皆能致瘀。張仲景提出「血不利則為水」,說明瘀血可衍生水濕病理。

2.寒熱影響:《內經》指出「寒邪客於經脈之中,則血泣不通」,而溫病學派補充「熱入血室」致血液稠黏成瘀,形成「熱瘀互結」特殊病機。

3.創傷離經:《血證論》強調「離經之血即為瘀血」,舉凡跌打損傷、外科手術均可能形成局部蓄血。

4.情志因素:朱丹溪提出「血鬱」概念,認為「五志過極,皆能化火」灼血成瘀,尤見於肝鬱氣滯日久病例。

【辨證特徵】 1.疼痛特質:呈現「痛如錐刺」且部位固定,《醫宗金鑒》描述為「痛處不移,拒按,夜甚晝輕」。

2.體徵表現:

  • 面色:黧黑或青紫,《靈樞》稱「血凝泣者,色天然不澤」
  • 舌象:紫暗有瘀斑,舌下絡脈怒張迂曲
  • 脈象:沉澀或結代,《脈經》謂「澀脈如輕刀刮竹」

3.特殊徵候:

  • 肌膚甲錯:皮膚乾燥如鱗屑,多見於久瘀
  • 症瘕積聚:腹內結塊,按之堅硬不移
  • 出血特點:血色紫暗夾塊,反覆難止

【分類辨治】 1.按病位論治:

  • 上焦瘀血:用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瘀
  • 中焦蓄血:桃核承氣湯瀉下瘀熱
  • 下焦瘀阻:少腹逐瘀湯溫通胞宮

2.按病性論治:

  • 寒凝血瘀:當歸四逆湯加減
  • 熱盛瘀結:犀角地黃湯化裁
  • 痰瘀互結:桂枝茯苓丸合方

3.特殊證型:

  • 血瘀水停:當歸芍藥散
  • 久瘀入絡:大黃䗪蟲丸
  • 氣虛血瘀:補陽還五湯

【古籍精要】 《傷寒論》創立瘀血辨治體系,如太陽蓄血證用桃核承氣湯;《千金要方》首載化瘀專方;王清任《醫林改錯》立活血化瘀五大名方,發展補氣活血法治中風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