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閉結」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閉結

病證名,屬中醫便祕證型之一,指因體內瘀血阻滯,影響大腸傳導功能而致糞便堅燥難下的病證。其病因多與血行不暢、離經之血積滯有關,常見於失血後殘瘀未清、跌撲損傷致內傷積血,或婦人經產不當、氣滯血瘀日久等情況。

病因病機
瘀血內停,阻滯腸腑絡脈,使氣機不通,津液難以布散,腸道失於濡潤,傳導失司而發為便祕。瘀血屬陰邪,其性黏滯,故病勢多纏綿,糞便雖偶通而量少不暢,且瘀久化熱,可兼見鬱熱傷津之象。

臨床表現

  • 主症:大便閉結,或雖通利而量少不爽,糞色多暗黑如膠漆。
  • 兼症:腹中刺痛,痛處固定拒按;口乾渴而不多飲,或但欲漱水不欲咽;午後至夜間熱象明顯,或肌膚甲錯。
  • 舌脈: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迂曲青紫;脈象沉澀或弦緊。

治法與方藥
治宜活血祛瘀、通腑泄熱。

  • 主方
    • 桃仁承氣湯(《傷寒論》方):桃仁破血逐瘀,大黃瀉熱通腑,桂枝通陽活血,芒硝軟堅散結,甘草調和諸藥。針對瘀熱互結、腑氣不通者尤宜。
    • 抵當湯(《傷寒論》方):水蛭、虻蟲峻逐瘀血,配桃仁、大黃攻下瘀熱,適用於瘀結深重之證。
  • 加減
    • 若兼氣滯腹脹,加枳實、厚朴行氣導滯;
    • 瘀久陰傷,加當歸、生地黃養血潤腸;
    • 產後瘀阻,合失笑散(蒲黃、五靈脂)加當歸、川芎化瘀不忘扶正。

鑑別診斷

  • 血虛便祕:以面白無華、舌淡脈細為特點,無瘀血刺痛及暗黑糞便,治宜養血潤腸。
  • 陽明腑實:純屬熱結,見潮熱譫語、腹滿硬痛,無瘀血徵象,宜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相關記載
《血證論》強調「瘀血在中,阻其氣機,故令大便不下」,需區別於一般津虧或氣虛便祕。清代《醫林改錯》亦載「血瘀腹中,大便色黑如漆」,主張以活血為治本之策。

附:血秘
古籍中「血秘」多泛指血分失調所致便祕,涵蓋瘀血閉結及血虛腸燥二者,臨證須詳辨虛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