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短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短氣
病證名,首見於《醫學衷中參西錄·血病門》。此證因瘀血阻滯於肺或氣管,導致肺氣升降失司,氣機運行不暢而發病。其成因多與以下兩類情志或勞傷有關:
- 負重憋氣傷肺:因過度勞力或驟然憋氣(如舉重、搬運重物),致使肺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
- 郁怒傷肝: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滯血瘀,瘀血內停,上犯肺絡,影響肺氣宣降。
臨床表現:
- 主症:脅下撐脹刺痛(多固定不移)、呼吸短促不暢。
- 兼症:形體消瘦羸弱、面色晦暗或青紫,遇情緒波動(如恚怒)則脅痛加劇,或伴見咳嗽、痰中帶血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病機分析:
瘀血內停,阻於肺絡或胸脅,使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受阻,故見短氣;肝經布脅肋,瘀滯肝絡則脅痛;情緒激動時氣機逆亂,加重瘀阻,故疼痛加劇。形體羸弱多因久病氣血耗傷,或瘀血日久化熱傷陰所致。
治法: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疏肝理氣或補益肺氣,冀瘀去氣行而喘短自平。
常用方劑:
- 麥芽煎送服參三七末:麥芽和中健胃,參三七活血定痛,適用於輕症瘀血短氣兼脾胃不和者。
- 桃紅四物湯(當歸、川芎、赤芍、生地黃、桃仁、紅花):活血養血,用於瘀血兼血虛之證。
- 復元活血湯(柴胡、瓜蔞根、當歸、紅花、甘草、穿山甲、大黃、桃仁):疏肝通絡,活血祛瘀,尤宜於肝鬱血瘀、脅痛明顯者。
隨證加減:
- 若氣短甚,加黃耆、黨參補益肺氣;
- 咳血者,加茜草、蒲黃炭化瘀止血;
- 胸悶脹滿,加枳殼、香附理氣寬胸。
古籍佐證:
《血證論》云:「瘀血乘肺,咳逆喘促……此為血病兼氣」,強調瘀血與氣機交互為病之特點,與本證機理相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