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發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發黃,又稱「瘀血黃」、「蓄血發黃」,是中醫內科常見病證之一,首見於《醫學入門》卷五,後世醫家如《證治匯補》、《張氏醫通》亦多有論述。
病因病機
此證多由外傷、七情內傷、氣滯血瘀,或濕熱蘊結日久,導致血行不暢,瘀血停滯於臟腑經絡,阻遏膽汁疏泄,外溢肌膚而發黃。其病理核心在於「瘀阻絡脈,膽失疏泄」,與西醫肝膽疾病所致黃疸有相通之處,然中醫更強調「瘀」的致病特質。
臨床表現
- 主症:身目發黃,色澤晦暗,或兼見青紫。
- 兼症:
- 神志異常:如健忘(喜忘)、煩躁如狂(如狂),因瘀熱擾心所致。
- 二便特徵:小便自利清長(溺清),大便溏黑如漆(便黑),為瘀血下行之象。
- 局部徵象:腹脅硬滿成塊,按之疼痛,或見肌膚甲錯、蛛紋絲縷。
- 脈象:沈弦或澀,提示氣血凝滯;若脈實而按之有力,則屬瘀熱互結之實證。
鑑別診斷
此證需與「陽黃」、「陰黃」相區別:
- 陽黃:色鮮如橘,伴濕熱證候,脈滑數。
- 陰黃:色黧暗,多屬虛寒,脈沈遲。
瘀血發黃則以「黃中帶青黑、便黑、如狂」為辨證關鍵,尤重瘀血徵象。
治法方藥
- 基礎方劑: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 組成:桃仁、桂枝、大黃、芒硝、甘草。
- 作用:逐瘀瀉熱,通下瘀結。張璐強調「下盡黑物則退」,說明瘀去則黃自消。
- 加減應用:
- 氣滯甚者,合血府逐瘀湯加鬱金、香附。
- 瘀熱熾盛,加梔子、丹皮涼血散瘀。
- 久瘀體虛,酌用鱉甲煎丸緩攻瘀積。
古籍佐證
- 《證治匯補》指出:「瘀血發黃……溺清便黑」,強調二便辨證價值。
- 《張氏醫通》補充腹診要點:「腹脅有塊或脹」,並提出脈象虛實當細辨,以定攻補之策。
現代發揮
當代中醫認為,此證可見於肝硬化、門脈高壓等慢性肝病,或外傷後內出血,其病機涉及微循環障礙與代謝廢物蓄積。臨床可結合舌下絡脈迂曲、舌質紫斑等微观辨证指標,強化診斷依據。
瘀血發黃一證,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凡瘀血內停致黃者,無論外傷、內傷,皆可從瘀論治,彰顯「活血退黃」的獨特理法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