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發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發熱

瘀血發熱,為中醫病證名,指因瘀血內阻導致的一類發熱證候,其臨床表現多樣,可因瘀血所在部位不同而異。《傷寒全生集》載:「凡跌僕損傷,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閃,一時不覺,過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發者有之,十數日或半月一月而發者有之。」瘀血阻滯經絡、臟腑,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鬱而化熱,遂發熱象。

瘀血發熱的病因病機

瘀血形成多由外傷、內傷、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等因素所致。外傷如跌打損傷,使絡破血溢,血溢脈外而成瘀;內傷如情志鬱結,氣滯則血瘀;久病氣血虛弱,脈絡失養,亦易產生瘀血。瘀血停滯,阻礙氣機,氣行不暢,鬱久化熱,此即瘀血發熱的基本機理。

瘀血發熱的臨床表現

瘀血發熱的症狀表現依其瘀阻部位不同而有所差異:

1. 瘀血在肌肉

瘀滯肌肉之間,衛氣受阻,營衛失和,可見肌膚灼熱如白虎湯證,伴有口渴心煩,肢體刺痛,甚則肌膚甲錯。《血證論》言:「瘀血在肌肉則翕翕發熱,證象白虎,口渴心煩,肢體刺痛。」此證可用當歸補血湯合甲己化土湯加桃仁、紅花、柴胡、防風、知母、石膏,或血府逐瘀湯治之。

2. 瘀血在肌腠

肌腠為半表半里之地,瘀血留滯於此,則營衛相爭,寒熱往來,類似少陽證。《血證論》稱:「瘀血在肌腠則寒熱往來,以肌腠為半表半里,內陰外陽,互相勝復也。」可用小柴胡湯加當歸、白芍、丹皮、桃仁、荊芥、紅花;或桃奴散加柴胡、黃芩以疏解血瘀之熱。

3. 瘀血在腑

瘀血積於陽明經腑,可見日晡潮熱,晝日清醒,夜間則譫語,屬陽明血熱之證。衝脈為血海,與陽明經相關聯,瘀血鬱熱影響陽明,故見此象。《血證論》云:「瘀血在府,則血室主之,證見日晡潮熱,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可選桃仁承氣湯攻下瘀熱,或小柴胡湯加桃仁、丹皮、白芍以調和少陽,兼活血化瘀。

4. 瘀血在臟

瘀血深入肝臟,則見骨蒸勞熱,手足心燒,目青黑,形體消瘦,指甲乾枯。《血證論》載:「瘀血在臟,則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證見骨蒸勞熱,手足心燒,眼目青黑,手發摧折。」可用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乾漆、丹皮以清肝化瘀。

5. 瘀血在下焦

瘀阻下焦,陽氣不得外達,可見下肢厥冷,少腹拘急,口燥不欲飲水,脈澀。此為熱瘀於內,陽氣不能布散所致,宜當歸承氣湯溫通血脈,化瘀退熱。

瘀血發熱的治療原則

瘀血發熱的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為核心,針對瘀血部位及程度加以辨證施治。急性外傷所致者,可用當歸導滯湯或桃仁承氣湯加減;久病瘀血發熱,熱灼陰血,乾枯經絡者,《不居集》主張用大黃䗪蟲丸,以祛瘀生新。此外,瘀阻陽明者可選桃仁承氣湯,瘀在少陽者可用小柴胡湯加減,瘀在肝絡者則宜柴胡清骨散配合活血之品。

瘀血發熱為中醫證型之一,臨證需與其他發熱證候相鑒別,尤其需注意氣血虛弱、陰虛發熱等易混淆之證,以確保辨證準確,施治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