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腹痛

病證名,首見於《古今醫鑒·腹痛》,指因瘀血阻滯脈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之腹痛。此證多由寒邪凝滯、血熱互結、久病入絡致氣血瘀滯,或跌打損傷後瘀血內停所致。

病因病機

  1. 寒凝血瘀:外感寒邪或陽氣虛弱,寒凝則血行遲緩,脈絡拘急,血瘀成滯,不通則痛。
  2. 血熱互結:熱邪內蘊,灼傷津血,熱與血結,阻滯經絡,發為瘀痛。
  3. 久病入絡:內傷久病,氣血運行不暢,漸致瘀血內停,纏綿難癒。
  4. 外傷瘀阻:跌僕挫傷或術後瘀血未盡,積於腹中,氣機受阻而生疼痛。

臨床表現

  • 疼痛特徵:痛處固定不移,拒按,按之痛增,夜間尤甚(血屬陰,夜亦屬陰,故瘀血病症多夜間加重)。
  • 兼見症狀:或可觸及腹中積塊,面色晦黯,肌膚甲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象沉澀或弦緊。
  • 婦科相關:婦女痛經若見經血色暗夾塊、小腹刺痛,亦屬瘀血腹痛範疇。

辨證分型

  1. 寒凝血瘀型:腹痛遇冷加劇,得溫稍減,伴四肢不溫,舌淡紫,苔白滑。
  2. 氣滯血瘀型:疼痛兼脹滿,情緒波動時加重,脈弦澀。
  3. 熱蘊血瘀型:痛處灼熱,口渴煩躁,大便乾結,舌紅絳,苔黃膩。

治法方藥

治則以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為主,依證型配伍溫經、行氣或清熱之品:

  • 通用方劑
    • 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主治瘀阻膈下,腹痛有塊,偏氣滯者。
    • 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適用於寒凝血瘀,少腹冷痛,經期不調。
    • 桃核承氣湯(《傷寒論》):針對熱結血瘀,腹滿硬痛,兼便祕者。
    •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蒲黃、五靈脂合用,善治瘀血刺痛。
  • 隨證加減
    • 寒重加吳茱萸、肉桂;
    • 氣滯加香附、烏藥;
    • 熱瘀加牡丹皮、赤芍;
    • 久病虛瘀合用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相關鑑別

  • 血滯腹痛:氣血運行不暢為主,瘀象較輕,痛無定處,宜行氣導滯。
  • 痛經:專指婦女經期前後小腹疼痛,病因包含血瘀,亦可因寒凝或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