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灌睛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灌睛證

定義

瘀血灌睛證為中醫眼病範疇中的重要病證之一,泛指因血行不暢、瘀滯於目或眼周組織所引發的多種眼疾。此證核心病機為氣滯血瘀,常與外傷、內傷、熱毒蘊結等因素相關,表現為眼部淤血、腫脹、赤脈密布等病理特徵。

古籍論述

《審視瑤函》所述

該典籍指出,凡見白睛(鞏膜)呈現赤紫之色,眼瞼(睥)腫脹且表面赤脈怒張(虯筋紫脹),即使使用外敷藥物亦難消退者,必因體內有瘀血滯留於眼部組織。此類病證多因氣血不和,瘀阻目絡所致。

《目經大成》所述

此書進一步細化描述,提出瘀血灌睛可能表現為眼瞼局部青紫隱隱(皮下瘀血),逐漸轉為紫黑色,嚴重時可伴隨眼瞼微腫、白睛紅赤但無明顯脹起之狀。此症候群多由血熱搏結、瘀阻脈絡而成,需辨明虛實寒熱,方能準確施治。

病因病機

  1. 外傷瘀滯:眼部直接受外力撞擊,導致絡脈破損,血溢脈外而成瘀。
  2. 內傷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阻滯則血行不暢,瘀血內停。
  3. 熱毒蘊結:火熱之邪上攻目絡,灼傷血脈,血受熱煎熬而成瘀。
  4. 氣虛血瘀:久病體虛,氣無力推動血液運行,瘀血內生。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白睛赤紫或青紫,眼瞼腫脹,皮下可見瘀斑或紫黑塊狀。
  • 經絡徵象:赤脈纏繞,虯筋怒張,按之疼痛。
  • 伴隨症狀:或見視物模糊、眼脹痛、畏光流淚等。

治法與方藥

治法原則

以「清熱消瘀、活血通絡」為主,兼顧病因進行加減:

  • 熱重者佐以清熱解毒;
  • 氣滯者配伍行氣散結;
  • 久瘀者需化瘀兼顧扶正。

代表方劑

消毒逐瘀湯加減(出自《目經大成》):

  • 基礎組成:當歸尾、赤芍、川芎、紅花活血化瘀;黃連、連翹清熱解毒;枳殼、香附行氣通絡。
  • 加減法:
    • 瘀甚者加桃仁、蘇木破血逐瘀;
    • 熱毒熾盛加金銀花、蒲公英;
    • 腫脹明顯者加茯苓、澤瀉利水消腫。

其他治療方法

  1. 針灸療法:取攢竹、睛明、太陽等穴,配合合谷、太衝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2. 外治法
    • 冷敷初期瘀腫(限於外傷後48小時內);
    • 後期可選用活血化瘀類中藥熏洗(如當歸、紅花煎湯外敷)。

相關辨證

需與「血灌瞳神」(前房積血)、「椒瘡粟瘡」(沙眼)等眼部血證鑑別。瘀血灌睛證病位多在胞瞼及白睛表層,若見瞳孔內出血或深部病變,則屬不同範疇,治法亦異。

瘀血灌睛證的治療需緊扣「通」字,但需避免過度攻伐,尤其對體弱或久病者,宜化瘀與養血並行,以恢復目絡氣血調和為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