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黃

瘀血黃,又稱蓄血發黃,屬中醫病證名,指因瘀血內阻、血行不暢而導致的身黃症候。《明醫指掌》卷四記載:「瘀血黃者,大便黑,小便利,抵當湯、桃仁承氣湯,量人虛實,下盡黑物則愈。」此症常見於血瘀證患者,其病理機制為瘀血阻滯脈絡,影響氣血運行,進而導致膽汁疏泄失常,發為黃疸。

病因病機

瘀血黃的形成,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鬱滯,久則血行不暢,瘀血內生。
  2. 寒凝血瘀:寒邪客於血脈,血得寒則凝,阻滯經絡。
  3. 濕熱瘀結:濕熱蘊結於血分,日久化熱,煎熬血液成瘀。
  4. 外傷瘀滯:跌打損傷或手術後瘀血內留,未能及時消散。

瘀血內積,阻礙血行,致使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膚,故見身目發黃;瘀血停蓄於下焦,則大便色黑;瘀血內阻,三焦氣化尚通,故小便利。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

  • 身目黃染:黃疸色澤暗滯,多呈暗黃或青黃。
  • 大便黑如漆:瘀血下行,與糞便相混,呈現柏油樣便。
  • 小便利:小便通暢,色或正常或略深,但因瘀血內阻,而非濕熱內蘊所致,故不若陽黃之小便短赤。
  • 腹滿痛:瘀血內阻,氣機不暢,常見腹痛拒按,或脅下硬滿。
  • 舌脈特徵: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沉澀或弦緊。

治療法則

瘀血黃的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退黃為主,依病證輕重選用相應方劑:

  • 抵當湯(《傷寒論》):適用於瘀血重證,症見身黃、少腹硬滿、其人如狂等。方中水蛭、虻蟲峻逐瘀血,桃仁、大黃活血泄熱。
  • 桃仁承氣湯(《傷寒論》):適用於瘀熱互結之輕證,症見身黃、煩躁譫語、少腹急結。方以桃仁、桂枝活血通絡,大黃、芒硝瀉熱逐瘀。

此外,若兼氣滯者,可酌加香附、鬱金;兼寒凝者,佐以桂枝、乾薑溫通血脈;若瘀熱明顯,可配合梔子、茵陳清熱退黃。

相關鑒別

瘀血黃需與其他黃疸證型鑒別:

  • 陽黃:多因濕熱蘊結,黃色鮮明如橘子色,伴發熱、口苦、小便短赤。
  • 陰黃:多因寒濕阻滯,黃色晦暗,伴畏寒、脘悶、舌淡苔白膩。
  • 虛黃:氣血虧虛所致,黃色淡而不澤,伴倦怠乏力、脈細弱。

瘀血黃的辨證關鍵在於瘀血見症(如舌紫、脈澀、大便黑)與黃疸並見,治療時首重祛瘀,瘀去則黃自退。

古籍考證

瘀血黃的論述散見於歷代醫籍:

  • 《傷寒論》提及蓄血證可見「身黃」,並立抵當湯、桃仁承氣湯以治之。
  • 《金匱要略》亦載有「酒疸」兼瘀血的證治,強調瘀血與黃疸的關聯。
  • 《明醫指掌》明確提出「瘀血黃」一詞,並詳述其證治方藥。

綜上,瘀血黃是中醫黃疸證型中的特殊類型,其辨治核心在於活血化瘀,臨床需細辨瘀血徵象,方不致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