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咳,又稱瘀血嗽、瘀血咳嗽,屬中醫內科病證範疇,特指因瘀血內阻肺絡所致之咳嗽證型。其病理機制源於血液運行失常,瘀滯肺絡,阻塞氣機,肺失宣降而發為咳喘。此證首載於《醫學入門》,書中詳述其臨床特徵與辨治要點。

病因病機

  1. 外傷致瘀:跌僕損傷或勞役過度,傷及胸肺脈絡,血溢脈外而成瘀血,復感外邪引動伏瘀。
  2. 久病入絡:肺癆、肺癰等慢性疾患纏綿不愈,耗氣傷陰,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或陰虛血稠而瘀滯。
  3. 情志所傷:憂思鬱怒,氣機不暢,血隨氣鬱,日久化瘀阻肺。
  4. 痰瘀互結:肺中痰濁久踞,阻礙血運,痰瘀搏結,壅塞肺絡。

臨床特徵

  • 咳嗽特點:咳聲多沉濁,喉間常覺腥氣,甚則咯吐紫黑血塊。
  • 伴隨症狀:胸悶刺痛,位置固定,夜間加劇;或見口唇青紫,舌質暗紅有瘀斑,脈象澀滯。
  • 體徵辨識:古稱「肺脹滿」,臥床時需側臥特定方位方能緩解,乃痰瘀壅肺、氣機受阻之徵。

辨證分型與治療

  1. 輕證(氣血瘀滯)

    • 主方:瀉白散為基礎,佐以涼血化瘀之品。
    • 加減:生地黃清熱養陰,牡丹皮、山梔仁涼血散瘀,麥門冬潤肺,桔梗載藥上行兼宣肺氣。
  2. 重證(瘀熱壅肺)

    • 峻劑活血:桃仁承氣湯化裁,取桃仁破血逐瘀,大黃瀉熱通腑,佐薑汁辛散以助藥力,丸劑緩圖峻藥緩攻。
    • 外傷瘀血:四物湯去川芎之辛散,加蘇木、酒大黃化瘀通絡,酒引藥力上行。瘀去後改投人參養榮湯培補氣血。
  3. 痰瘀互結

    • 治法:四物湯合化痰通絡法,加桃仁活血,訶子斂肺,青皮疏肝破滯,更入竹瀝、薑汁化痰開竅。

相關現代疾病
此證常見於支氣管擴張症之咯血期、肺結核伴纖維化、肺部感染後遺症等,中醫辨證屬「離經之血」與「絡脈痺阻」交織為患。

古籍延伸
《血證論》提出「瘀血乘肺,咳逆喘促」之論,強調活血化瘀需配伍降氣平喘;《醫林改錯》以血府逐瘀湯治胸中血瘀,亦屬異病同治之理。其治療核心在於「去瘀生新」,使血行歸經,肺絡通暢,則咳嗽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