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嗽
病證名,見於《萬病回春》卷四,又稱「瘀血咳」或「瘀血咳嗽」。此證屬中醫內科咳嗽病症之一,其病機核心在於瘀血內阻,肺絡不暢,導致氣機失調,引發咳嗽。
病因病機
瘀血嗽多因外傷、久病、情志不遂,或氣滯血瘀日久,致使瘀血停滯於肺絡。瘀血阻滯,肺氣宣降失常,津液輸布受阻,故見咳嗽;瘀血內停,亦可能化熱生痰,進一步加重氣道阻滯。《醫林改錯》提及:「血瘀氣滯,阻塞肺絡,發為咳逆。」此類咳嗽常伴隨瘀血特徵,如咳痰帶血、血色暗紫,或胸悶刺痛等。
臨床表現
- 咳嗽特徵:咳嗽日久不愈,聲悶而重,咳痰不利,或痰中夾有暗紅色血絲。
- 瘀血見證:胸脅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
- 兼症:或見口唇青紫,肌膚甲錯,夜間咳嗽加重,此因血屬陰,夜間陰盛則瘀滯更顯。
辨證要點
- 辨瘀血:需與一般痰咳、氣虛咳嗽區別,重點在於觀察血色、疼痛性質及舌脈表現。
- 辨病位:雖以肺絡瘀阻為主,但亦可能與肝鬱血瘀或心脈瘀阻相關,需結合全身症狀判斷。
治療原則
以活血化瘀、宣肺止咳為主,酌配理氣、化痰之品。常用方劑如:
-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適用於胸中瘀血兼氣滯者,可加杏仁、桑白皮以宣肺。
- 旋覆花湯(《金匱要略》)加丹參、紅花:針對瘀阻肺絡,咳逆脅痛者。
- 桃紅四物湯合止嗽散:化瘀養血,兼顧潤肺止咳。
瘀血嗽之證,需注重化瘀而不傷正,久病者常兼氣虛或陰虛,臨證當辨證加減。
(註:本文僅述中醫學理,具體辨治須依臨床脈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