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胃脘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胃脘痛
定義
瘀血胃脘痛乃胃痛之證型,屬中醫「胃脘痛」範疇,係因氣滯血瘀、經絡阻滯所致之痛證。《東醫寶鑒·外形篇》卷三明確記載此病證名。
病因病機
此證多因七情內傷、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導致氣機鬱滯,久則氣病及血,氣滯血瘀,瘀阻胃絡而發痛。其病理特點為血行不暢,瘀血阻滯胃脘經絡,不通則痛。
臨床特徵
《症因脈治》卷一詳述其症候特徵:
- 夜間痛甚:陽氣入陰時氣血運行遲緩,加重瘀阻
- 遇冷加劇:寒性收引凝滯,使瘀血更甚
- 按之有形:瘀血結聚可觸及有形結塊
- 痛如刀割:瘀血作痛特徵性表現
- 大便色黑:瘀血內停,隨大便而下
診斷要點
- 脈象:脈多見澀象,反映血行不暢;或見沉細而澀,提示瘀血內停。
- 舌象: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怒張。
- 兼證:常伴有面色晦暗,口唇紫紺等全身瘀血症候。
治療法則
治療當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根據不同證候可配合行氣、溫經等法。歷代醫家治法各有特點:
- 高鼓峰《醫宗己任篇》主張:「血痛者,胸膈刺痛,脈必濡澀,食可進,四物湯加大黃、桃仁、紅花主之。」以養血活血兼攻下瘀血。
- 《醫學三字經》則建議:「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積塊,脈澀,大便黑,宜桃仁承氣湯、失笑散。」著重破血下瘀,以祛除實邪。
常用方劑包括:
- 血府逐瘀湯
- 膈下逐瘀湯
- 桃仁承氣湯
- 失笑散
- 四物湯加減
- 丹參飲
辨證分型
- 氣滯血瘀型:胃脘脹痛、痛處固定,噯氣則舒,舌紫暗
- 寒凝血瘀型:遇寒痛甚,得溫痛減,面色蒼白,手足不溫
- 熱鬱血瘀型:痛處灼熱,口乾口苦,舌紅絳有瘀斑
- 正虛血瘀型:痛勢綿綿,面色萎黃,舌淡紫有齒痕
與現代醫學關係
此證多見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及胃部手術後等病症,與現代醫學所稱「上消化道出血」、「胃黏膜下瘀血」等病理變化相應。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