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瘀血腰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瘀血腰痛,又稱瀝血腰痛,屬中醫腰痛病證之一。首見於《丹溪心法》卷四,為瘀血阻滯腰部經絡所致之疼痛證候。

【病因病機】 本證主要因外力損傷或久病入絡,致血行不暢,瘀血內停。具體可分為:

  1. 跌僕閃挫:外力撞擊、墜墮或腰部突然扭轉,致經脈受損,血溢脈外而成瘀
  2. 久病入絡:腰痛日久,氣血運行失暢,「久病必瘀」,瘀血阻滯腰部絡脈
  3.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鬱滯,血行不暢,漸積成瘀

【證候特點】 其臨床表現具典型瘀血特徵:

  • 疼痛性質:痛處固定不移,狀如錐刺,拒按
  • 病程特點:晝輕夜重,活動後稍減,靜臥反甚
  • 伴隨症狀
    • 局部可見青紫腫硬
    • 嚴重者可見二便異常:大便色黑如漆,小便赤黃或暗紅(提示瘀血內結)
    • 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絡脈青紫怒張
    • 脈象多見沉澀或弦緊

【鑑別診斷】 當與下列腰痛相區別:

  • 寒濕腰痛:遇寒加重,得溫痛減,舌苔白膩
  • 腎虛腰痛:綿綿作痛,酸軟乏力,勞則加劇
  • 濕熱腰痛:灼熱疼痛,伴小便短赤,苔黃膩

【治療方法】 內治原則:以「血實者宜決之」為法,主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1. 經典方劑

    • 桃仁承氣湯(《傷寒論》方):適用於瘀熱互結,兼見煩渴、譫語者
    • 川芎肉桂湯(東垣方):羌活、肉桂、川芎、柴胡、當歸梢、蒼術、炙甘草、神曲、獨活、防己、防風、桃仁,尤善治寒凝血瘀型
    • 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秦艽、川芎、桃仁、紅花、羌活、沒藥等,對頑固性瘀血腰痛效佳
  2. 加減用藥

    • 氣滯明顯者,加香附、延胡索
    • 兼腎虛者,酌加杜仲、續斷
    • 瘀久化熱,加丹皮、赤芍

外治療法

  1. 針灸

    • 主穴:委中(血郄)、膈俞(血會)、腎俞、大腸俞
    • 配穴:阿是穴刺絡拔罐,三棱針點刺出血
    • 手法:瀉法為主,可配合溫針
  2. 刺絡拔罐

    • 取疼痛明顯處,皮膚針叩刺後加拔火罐,令瘀血外出
  3. 推拿療法

    • 採用滾法、點按法於腰背部,配合斜扳法調整關節錯位

【古籍補充】 《醫學入門》指出:「瘀血腰痛,日輕夜重,宜行血順氣」;《張氏醫通》強調:「瘀積腰痛,大便必黑」。歷代醫家重視從「瘀」論治,尤重辨別瘀血新久與兼夾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