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於省三>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清代醫家于省三,字紹曾,河南西平縣人,師從同邑名醫于福純,盡得其傳,遂以醫術聞名於世。其醫德高尚,常以醫術濟貧扶弱,尤擅應對疫病。咸豐年間,瘟疫肆虐,于氏憑藉精湛醫術活人無算,時人敬稱其為「長者」,足見其德術兼備之風範。
于氏承襲傳統中醫學理,深諳《內經》、《傷寒論》之旨,在辨證施治上尤重「司外揣內」,強調四診合參。其臨證特色在於: 一、辨疫用藥:針對咸豐年間濕熱疫癘之證,善用芳香化濁法,尤重藿香、佩蘭等藥材配伍,佐以黃芩、黃連清熱解毒,體現「輕清透邪」之治疫思想。 二、脈法精微:承繼《瀕湖脈學》要旨,於切脈診斷別具心得,尤擅辨識濡脈、滑脈等主濕邪之脈象,為用藥提供精確依據。 三、臟腑調理:依循「脾胃為後天之本」之理,處方多顧護中焦,常以四君子湯為底方加減,暗合「培土生金」之奧義。
其學術淵源可溯及金元四大家,尤取法李東垣「脾胃論」思想,用藥注重升降相因。對於溫病治療,雖值清代溫病學派鼎盛之期,然其用藥仍保持經方特色,呈現「經方時方融會」之獨特風格。于氏臨床紀錄中可見其對「戾氣致病」理論的實踐,反映明清溫病理論對其影響。
醫史文獻記載,于省三不僅精於方脈,於針灸亦有所長,善用艾灸溫陽之法防治疫病,此法源自《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之養生觀。其醫案中多見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位配伍使用,體現「調補先天後天」的治療思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