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熱

病證名,屬中醫臟腑辨證範疇,指熱邪蘊結於大腸所引發的病理狀態。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節、外感熱邪,或他臟熱邪下移大腸有關,如肺與大腸相表裏,肺熱可循經下傳於大腸。

病因病機

  1. 飲食因素:過食辛辣燥熱、肥甘厚味之品,積熱內生,蘊結腸道。
  2. 外感熱邪:暑熱或燥火之邪直中腸腑,灼傷津液。
  3. 他臟移熱:肺熱壅盛,下移大腸;或心火亢盛,通過經脈影響大腸。

臨床表現

  • 主症
    • 腹滿疼痛,按之加劇。
    • 大便異常:或見硬結難解(熱灼津虧),或瀉下腐臭穢濁(濕熱夾雜)。
    • 肛門灼痛腫脹,甚則痔瘡出血、便血鮮紅。
  • 兼症
    • 口燥唇焦,渴喜冷飲。
    • 小便短赤,色深味重。
    • 舌象:舌質紅,苔黃厚而乾,或見焦黑芒刺。
    • 脈象:脈數有力,或滑數。

證候分析

熱邪內熾,耗傷腸道津液,故見便秘;若熱迫水液下趨,則瀉下臭穢。熱傷腸絡,血溢脈外,則見便血、痔血。舌脈均為裏熱實證之象。

治法與方藥

治則:清泄大腸實熱,涼血潤燥。
代表方劑

  • 槐花散(《普濟本事方》):槐花、側柏葉、荊芥穗、枳殼,主治腸風臟毒便血。
  • 葛根芩連湯:若兼表證未解,熱利下重者適用。
  • 大承氣湯:熱結旁流,腹滿痛拒按者,急下存陰。

加減

  • 痔瘡腫痛加地榆、黃芩;
  • 津傷甚者加玄參、生地;
  • 濕熱夾雜加黃柏、蒼朮。

相關概念辨析

  • 與「大腸濕熱」區別:後者以濕邪為主,見黏液便、裏急後重,方用芍藥湯。
  • 與「腸燥津虧」區別:彼為陰虛津乏,大便乾如羊屎,治宜增液潤腸。

此證候常見於現代醫學之腸道感染、痔瘡急性發作、功能性便秘等病,然中醫辨證需緊扣熱邪致病特徵,不可僅憑西醫病名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