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於暹春>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於暹春(生卒年不詳),字桐崗,號不翁,清代江蘇江都塘頭村人。幼承家學,習舉子業,博覽群書,尤精書法,兼通醫理。其生平雅好藏書,蓄積甚富,於醫學尤有獨到見解,著述頗豐,然多未刊行,流傳後世者甚少。
學術著作與醫論特色
於氏醫學著述涵蓋經方、脈法、傷寒溫病等領域,現可考者如下:
- 《醫林集成》八十卷
此書集歷代醫家學說,系統整理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內容或涉及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方藥等範疇,反映了於氏融會諸家的學術傾向。 - 《靈素難經補注》十二卷
為《黃帝內經》(含《靈樞》《素問》)與《難經》之註解著作。清代考據學風盛行,醫家多致力經典校勘闡釋,此書或援引前人註疏如王冰、馬蒔之說,並結合臨床實證,補充發揮經旨,尤重陰陽五行理論與針藥結合之應用。 - 《脈理辨微》四卷
專論脈診,或參酌《脈經》《瀕湖脈學》等,辨析浮、沉、遲、數等常見脈象,並探討脈與證之關係。清代脈學重視脈症合參,此書可能強調「四診合參」以斷病機,反映當時「平脈辨證」之潮流。 - 《傷寒瘟疫條辨》二十四卷
清代溫病學說漸興,醫家常比較傷寒與溫病之異同。此書或承吳有性《瘟疫論》之論,辨析傷寒六經傳變與溫疫邪伏膜原之理,提出針對溫熱病的治法,如清熱解毒、養陰透邪等,可見其對外感熱病的分類與治療具獨特見解。
學術背景與歷史定位
於暹春身處清代乾嘉時期,考據之學昌盛,醫學亦受樸學影響,傾向務實考證。其著作雖未廣泛刊行,然從書名推測,內容或結合經典研究與臨床實證,屬「由博返約」之學風。其對《內經》《難經》的註解,可能反映清代醫家「以經解經」的治學特色;而《傷寒瘟疫條辨》則顯示溫病學派崛起時,醫家對傳統傷寒理論的反思與拓展。
附論:相關中醫概念探討
- 《靈樞》《素問》與清代註釋
清代醫家如張志聰、高世栻等皆重《內經》研究,於氏《補注》或參與此風潮,注重經絡腧穴與氣化理論之闡發。 - 瘟疫與傷寒之辨
吳有性、葉天士等提出「癘氣」致病說,於氏可能進一步區分寒溫屬性,並發展相應方藥,如化裁白虎湯、清營湯等方劑應用。
於氏學術成就雖因著述散佚難以詳考,然由其書目可窺見其兼通經典與臨床,並回應當時醫學爭鳴之面貌,堪為清代中醫理論與實踐交融之一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