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於應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於應震 (明代中醫)
於應震,字暘東,明代著名醫家,山東平陽人。其人學識淵博,不僅專攻文學,更精通醫學,尤其擅長傷寒證治。
學術成就與醫案
據《平陽縣誌》記載,於應震曾救治同邑貢生喬緒啓。喬氏罹患傷寒,病勢危篤,氣息幾絕,眾醫束手無策。於氏診斷後指出患者尚存"微息",立即調配藥方灌服,僅下嚥數匙後患者即甦醒,經數日調治便恢復如常,足見其醫療技術之精湛。
中醫理論與診治特點
於應震在傷寒診治方面展現出深厚的理論功底。中醫理論認為,傷寒初期多見太陽經證,若失治誤治,則易傳變入裡。於氏能夠準確判斷患者"尚有微息",體現了其對生命指徵的敏銳觀察和中醫"有胃氣則生"理論的深刻理解。
在中醫診斷學中,"微息"指極其微弱的生命徵象,屬"真氣內守"的表現。《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於應震準確辨識這一關鍵徵象,及時採用"急下存陰"的治療原則,以中藥灌服急救,使患者轉危為安。
中醫用藥特點
明代傷寒學派已發展成熟,用藥講究"隨證施治"。於應震的急救方劑可能採用了具有回陽救逆功效的藥物如人參、附子等,或是含芳香開竅之品的急救方,促使藥力迅速發揮作用,從而使患者甦醒。
後續的調治則可能依據患者恢復情況,選用補氣養陰、調和營衛的方劑,如生脈散、六君子湯等,幫助患者完全康復。這種"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階段性治療策略,顯示出於應震對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的嫻熟運用。
作為明代儒醫的代表,於應震融合文學修養與醫學專長,其精妙的醫術不僅體現在對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上,更反映在對中醫理論的透徹理解和靈活運用。其醫案生動展現了中醫"四診合參"的診斷智慧和"隨證施治"的治療藝術,為明代中醫學發展增添了寶貴的臨床經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