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於志寧>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於志寧(558-665年)
生平與仕宦
於志寧,字仲謐,京兆高陵(今陝西高陵)人,為唐代初期重要官吏,歷仕太宗、高宗兩朝。其仕途顯赫,曾擔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等職,深得朝廷信任。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敕令於志寧與李勣、蘇敬等二十餘人共同編修《新修本草》,此舉標誌著中國古代官方主導藥物學典籍的重大里程碑。
中醫史上的貢獻
- 《新修本草》的編纂
於志寧在顯慶四年(659年)參與完成的《新修本草》,是中國歷史上首部由政府頒行的藥典,亦為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之一。該書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增補修訂,收錄藥物達850種,分為「本草」、「藥圖」、「圖經」三部分,系統性地整理唐代以前的藥物知識,並首次以官方權威確立藥物的分類與功效標準,對後世中藥學發展影響深遠。 -
學術特色與醫學價值
- 重視藥物實證:《新修本草》強調對藥物形態、產地及採集方法的考證,並附有精細繪圖,體現唐代醫學「圖文互參」的科學精神。
- 融合南北醫學:書中整合南北朝至初唐的藥學成果,兼容中原與西域藥材(如訶子、安息香等),反映唐代中外醫藥交流的盛況。
- 奠定本草學框架:其分類法承襲《神農本草經》三品分類,但進一步細化,為後世《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提供範本。
歷史評價與影響
於志寧雖非醫家出身,但其主持編修的《新修本草》不僅強化了中藥學的官方規範,更促進唐代醫學教育的制度化。該書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地,成為東亞漢方醫學的基礎文獻之一。其協調眾多學者整合藥學知識的貢獻,彰顯了唐代「官修本草」的集大成成就。於志寧以七十八歲高齡卒於官,其名亦因《新修本草》而長存於中醫藥史之中。
補充:與同期醫家的關聯
於志寧與蘇敬(主修藥學)、長孫無忌(監修)等協作,反映初唐醫政結合的特點。其工作亦間接推動孫思邈《千金方》對民間驗方的收錄,形成官方與民間醫學相輔相成的格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