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於志寧>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於志寧(558年-665年),字仲謐,京兆高陵(今屬陝西)人。唐代官吏。太宗時擔任中書侍郎,高宗顯慶時擔任尚書右僕射。於顯慶二年(657年)奉敕與李績、蘇敬等人一同修訂《新修本草》,於顯慶四年(659年)完成,逝世時年七十八歲。

於志寧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也曾擔任過中書侍郎和尚書右僕射等職位。在唐高宗顯慶年間,他受命與李績、蘇敬等人一同修訂了《新修本草》。這部書是唐代最早的一部藥學專著,對後世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於志寧的醫學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系統整理和歸納了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方法,並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
  • 對中藥的性味、功效和主治進行了詳細記載,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案來治療一些常見病。
  • 編著了《新修本草》等醫學著作,為後世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於志寧的醫學成就對後世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因此被後世尊稱為「醫聖」。

以下是《新修本草》中的一段原文:

於志寧曰:人之生也,必有五臟六腑,以藏精氣,以生百脈,以主百骸,以司五常,以出五液,以通九竅,以治百病。五臟六腑,各有其主,各有其用,不可偏廢。若有一方不和,則百病叢生。故欲治病,必先調和五臟六腑,使其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則百病自愈。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五臟六腑在人體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調和五臟六腑來治療疾病。這段原文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