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魚鱉蟹積」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魚鱉蟹積

魚鱉蟹積為中醫病證名,指因過量食用魚類、鱉類或蟹類等水產,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飲食積滯不化之證。此病證屬「食積」範疇,多因脾胃虛弱或暴食生冷,致使水濕不運,寒滯中焦而成。

病因病機
魚鱉蟹類性多寒涼滋膩,易損脾胃陽氣。過量攝入則阻滯氣機,使脾胃升降失司,濕濁內停。《黃帝內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未消之食積滯腸胃,遂生腹痛、脹滿、嘔吐或泄瀉等症。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脘腹疼痛,痛勢綿綿或陣發加重,伴胸膈痞滿、噯腐吞酸、噁心嘔吐,或大便溏瀉、糞便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舌苔多白膩或厚濁,脈象滑或沉緊,此皆寒濕困脾、食滯內阻之象。

治法方藥
治療以溫中化濕、行氣消積为主,佐以和胃降逆。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提出:「宜紫蘇、陳皮、木香、姜汁。」紫蘇辛溫解表、行氣寬中;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木香調中導滯;薑汁溫中止嘔,合用可散寒醒脾、化積導滯。

傳統方劑如妙應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神麴、麥芽、青皮等消食化滯;或遇仙丹(《證治準繩》),含檳榔、三稜等破氣消積之力較強,適用於積滯重證。若寒象明顯,可加乾薑、肉桂溫中散寒;濕重者加蒼术、厚朴以燥濕運脾。

辨析要點
此證需與其他食積證鑑別:魚鱉蟹積特異性在於發病與特定飲食相關,且多兼寒濕之象;若因過食米麵而積,宜保和丸類健脾消食。臨床須察病者體質,若素體陽虛,則易從寒化,治療當兼顧溫補。

附註
古籍中另載「魚蟹積」變證,如《醫學入門》提及久積可化熱,見口渴、煩躁等症,此時宜黃連、黃芩等清熱導滯。然此類證候較為少見,仍以寒濕積滯為多見。

(按: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使用,古籍方劑配伍宜參考原典劑量及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