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魚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魚腸

魚腸為中醫經穴別名,出自《循經考穴編》,指足太陽膀胱經之承山穴。此穴位於小腿後側,當腓腸肌兩肌腹交界處之下緣,取穴時可令患者直立或俯臥,足跟提起,於腓腸肌人字紋尖下取之。

經脈歸屬與特性

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該經重要腧穴之一。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行於背部及下肢後側,具有疏風解表、通絡止痛之效。此穴具調和氣血、舒筋活絡之功,尤擅緩解下肢經脈拘急、轉筋疼痛等症。

主治功能

  1. 筋肉病症:主治小腿攣急、腳跟痛、腓腸肌痙攣(古稱「轉筋」),亦可改善下肢痿痹無力。
  2. 肛腸疾患:因膀胱經別入肛門,承山穴能調理腸腑,對痔瘡出血、脫肛有輔助療效。
  3. 外感表證:配合其他穴位可發汗解表,緩解外感風寒所致之頭項強痛、背腰痠重。

刺灸方法

針刺時直刺1~2寸,局部有酸脹感,或向足底放射;灸法多用於虛寒性病症,以艾條溫和灸5~10分鐘為宜。

穴名溯源

別名「魚腸」緣於穴處肌肉形狀,腓腸肌隆起如魚腹,而穴位所在位置肌紋細密,狀若魚腸,故得此稱。另有一說指其效能如「魚遊水中」,能疏通經絡滯氣。

配穴應用

  • 委中崑崙,增強舒筋活絡之效,治下肢痹痛。
  • 大腸俞長強,用於肛門疾患。

此穴為臨床常用要穴,載於《針灸甲乙經》等古籍,後世醫家多沿用其主治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