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魚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魚肚穴
定位與歸經
魚肚穴,又稱「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小腿後方,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之下緣凹陷處,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呈現尖角狀凹陷處即為此穴。
穴名由來
「魚肚」一詞形象描述穴位所在部位肌肉豐滿、形似魚腹;「承山」則寓其承托山嶽之力,喻指此穴能承載身體重量,緩解下肢疲勞。
功能主治
- 醒神開竅:為急救要穴之一,拿捏可通調膀胱經氣,促使氣血上榮於腦,用於昏厥、中暑等神志不清證。《小兒推拿秘訣》載:「十拿魚肚穴,能止瀉,醒人事。」
- 調理腸腑:刺激此穴可健脾利濕,緩解泄瀉、痢疾,尤其對小兒消化不良所致腹瀉有效。
- 平喘降逆:通過調理膀胱經與腎經(表裡關係),間接影響肺氣宣降,改善氣喘、胸悶。《幼科推拿秘書》提及:「拿此穴……又治喘。」
- 舒筋活絡:主治下肢痿痹、腳跟痛、腓腸肌痙攣(轉筋),因其位處筋腱之交,擅解局部氣血壅滯。
操作手法
- 拿法:以拇指與食、中二指對合用力,提拿腓腸肌肌腹,力度由輕至重,適用於急救或鎮痛。
- 按揉法:拇指指腹垂直按壓,配合環形揉動,用於慢性病症調理。
配伍應用
- 配崑崙穴(同屬膀胱經)增強舒筋之效,治腳跟痛。
- 配中脘穴(任脈)健脾和胃,協調止瀉。
- 配肺俞穴(膀胱經背俞穴)加強宣肺平喘作用。
中醫理論解析
膀胱經為「陽脈之海」,主一身之表。魚肚穴屬其經脈要衝,能激發陽氣、祛濕通絡。其醒神機制在於「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通過足太陽經別「上入於腦」,間接調神;而止瀉、平喘功能則基於經脈絡屬關係——膀胱經與腎經相表裡,腎主納氣、司二便,故調此穴可影響下焦氣化。
古籍佐證
- 《小兒推拿秘訣·身中十二拿法》強調其急救效用。
- 《幼科推拿秘書·推拿手法》明言其醒神、平喘雙重功效。
魚肚穴集急救、通絡、調臟於一體,體現中醫「一穴多治」的整體觀,臨床應用廣泛。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