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大腸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大腸咳

大腸咳為中醫病證名,指咳嗽時伴隨大便失禁之症狀,首見於《素問·咳論》。該篇記載:「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此病證屬咳嗽傳變所致,因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久咳不癒,病邪下傳大腸,導致大腸氣機失調,固攝無權,故咳時遺矢。

病因病機

大腸咳之形成,主要源於肺氣虛損或肺熱下移。肺主宣發肅降,與大腸互為表裡,經絡相通。若肺氣虛弱,肅降無力,或肺熱壅盛,下迫大腸,皆可影響大腸傳導與固攝功能。此外,久咳傷氣,中氣下陷,亦可能導致大腸失約,咳時遺矢。

臨床表現

患者除咳嗽外,特徵性症狀為咳時大便失禁,或咳嗽誘發便意,甚則無法自控。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氣短乏力、肛門墜脹等氣虛下陷之象,或見痰熱壅肺之證,如痰黃稠、口乾等。

治療方藥

中醫治療大腸咳,首重辨證論治,常見治法如下:

  1. 澀腸固脫:適用於大腸氣虛不固者,方選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以赤石脂、禹餘糧澀腸止瀉,固攝下焦。
  2. 補中益氣:若屬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去升麻之升提,加桔梗宣肺止咳,以調和氣機。
  3. 溫肺斂腸:若肺寒氣逆,可選桃花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溫肺散寒,澀腸止瀉。
  4. 調和臟腑回風養臟湯(《醫宗金鑒》)亦為常用方,兼顧肺與大腸,調理氣機,固攝腸道。

相關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大腸咳即為腑咳之一,體現中醫整體觀念。肺主氣,大腸主傳導,二者通過經絡相連,病理上相互影響。臨床上,除治療咳嗽外,需兼顧調理大腸功能,方能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