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魚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魚腹

魚腹,為中醫經穴之別名,首載於《針灸甲乙經》,後世《循經考穴編》亦記作「魚腸」。此穴實指足太陽膀胱經之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當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取穴時需令患者直立或俯臥,足跟提起,於腓腸肌人字紋尖端處定穴。

名稱由來與中醫理論
「魚腹」之名,源自其局部解剖形象——腓腸肌隆起時狀若魚腹,故以形喻穴。中醫認為,腧穴命名多結合自然物象、解剖特徵或功能特性,此穴即屬「象形命名法」之例。

經絡歸屬與主治
承山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緩解下肢疾患之要穴。其性主通調經氣,擅治:

  1. 筋肉病症:如小腿轉筋(腓腸肌痙攣)、足跟痛、腰背拘急。
  2. 氣血壅滯:針對痔疾、便血,此穴能疏泄腸腑濕熱,蓋因膀胱經別入肛門,承山為遠端取穴之效。
  3. 經絡病候:循經治療腰骶疼痛,或太陽經氣不利所致之頭痛、鼻衄。

刺灸之法
古法載針刺深度可達五分至一寸,現代臨床多直刺1-2寸,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手法。灸法則宜用艾炷灸3-5壯,或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

配伍應用
配伍崑崙、委中,可增強舒筋活絡之效;配大腸俞、長強,則專攻痔瘡下血。此穴亦為針刺麻醉選穴之一,用於肛門手術輔助鎮痛。

古籍考據
除《甲乙經》外,《醫宗金鑒》強調其治「足痿失履」,而《玉龍歌》謂:「九般痔漏最傷人,必刺承山效若神」,凸顯其療痔特色。近代研究亦指出,刺激承山穴可調節腓腸肌張力,驗證古說「理筋」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