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魚脊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魚脊瘡,乃中醫外科病名,首載於《瘡瘍經驗全書》卷四。其證以瘡形似魚脊隆起為特徵,屬癰疽類疾患。

病因病機

此證多由患者素體陽虛,復感濕熱之邪,鬱結肌膚所致。《外科正宗》謂:「陽虛之體,濕熱內蘊,外發為瘡。」陽氣不足則氣化無力,濕濁內停,與熱相搏,阻滯經絡,氣血壅滯,日久成瘡。尤好發於氣血運行不暢之處,如背脊、四肢陽面。

臨床表現

魚脊瘡發作緩慢,病勢纏綿。初起可見患處皮膚堅硬腫痛,色白或微紅,觸之稍熱;或起白泡,漸次擴大,瘡形細長隆起,狀若魚脊,邊緣清晰。若日久不消,則瘡頂漸軟,破潰後流黃水,或化膿成潰,膿質黏稠,或夾血絲。患者常伴畏寒、乏力等陽虛之象。

治法

外治

  • 隔蒜灸法:適用於初起未潰時。取獨頭蒜切片置患處,以艾炷灸之,藉蒜辛溫之性與艾火溫通之力,散結消腫。
  • 真君妙貼散:以香油調敷,可拔毒散瘀。方中多用硫黃、荊芥等藥,取其溫散之效。

內治

  • 內補十宣散:此方以人參、黃耆補氣托毒,當歸、川芎活血通絡,佐以肉桂溫陽散寒,適合氣血兩虛兼寒凝者。若濕熱偏盛,可酌加蒼朮、黃柏清熱燥濕;膿成未潰,加皂角刺、穿山甲透膿外出。

辨證要點

此證須與「癰」「疽」相鑒別:

  • :紅腫高突,範圍較大,熱痛明顯,多屬陽證;
  • :漫腫無頭,皮色不變,多屬陰證;
  • 魚脊瘡:形窄長而隆起,介乎兩者之間,虛實夾雜。

《醫宗金鑒》云:「瘡形異而治法殊。」魚脊瘡之治,貴在溫補與清化並施,兼顧標本,方可收效。